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自景宁县城出发,车轮碾过山间公路,耳畔渐闻瓯江小溪的潺潺水声。不过十数分钟,一帧水墨般的村落便撞入眼帘——青瓦覆顶,卵石铺街,溪光映着白墙,这便是被誉为江南“芙蓉镇”的大均,浙南一隅藏着的“畲族之窗”。
车停稳时,最先牵住视线的是村口那株千年唐樟。枝桠如虬龙般舒展,浓荫蔽日,细碎的阳光透过叶隙落在青石板上,晃得人眼晕。当地老人说,唐末五季之乱时,李姓始祖迁至此地建村,亲手栽下这棵树。千年来,它像位沉默的守护者,看着村落里的炊烟升起又散去,看着畲汉儿女在此繁衍生息,将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
踩着鹅卵石铺就的路面走进古街,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两侧的临街铺面保留着旧式门窗,砖雕门楼上的花纹虽经风雨侵蚀,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巧。抬头是2006年复建的“大均古街”牌坊,祝遂之先生的题字笔力遒劲,为这条老街添了几分文气。偶尔有穿着畲族服饰的姑娘走过,银饰叮当作响,清脆的声音在巷子里打了个转,又飘向远处的溪流,让整个村落都鲜活起来。
古街深处藏着不少“宝贝”。清嘉庆年间的明德书斋,木窗上的雕花还清晰可见,仿佛仍能听见当年学子们的读书声;明代的李氏宗祠墙门,因一门出了三进士,奉旨开了三门,砖缝里都透着“耕读可尚”的家风;而最引人驻足的,当属清光绪年间大均首富李光元的老宅。这处宅院堪称古街建筑的“精华之作”,墙角特意取用瓯江溪水中圆润的鹅卵石砌成,既稳固防潮,又透着与自然相融的巧思。门楼更是精致非凡,工匠运用平雕、浮雕、辍雕等多种技法,将“福、禄、寿、喜”四字与牡丹、莲荷等花卉图案,以及《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故事刻于其上,画面生动鲜活。门楼外侧题“北极彤云”,内侧书“竹苞松茂”,前者寄寓吉星高照,后者象征家门兴盛,字字皆是对家族的美好期许。走进宅内,更见细节处的匠心——门窗的花格、梁枋的纹路、穿木的衔接,连牛角、雀替这些不起眼的构件,都刻镂着祥云、蝙蝠等纹样,每一处都藏着畲乡人家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敬畏。
若说老宅是静态的历史,那畲族婚礼便是流动的文化。赶上节庆,古街上满是热闹的鼓乐声,“鼓乐迎宾”“竹舞踏青”的队伍从街头走到街尾,穿着凤凰装的新娘被簇拥着,银冠上的流苏随脚步晃动。游客们总能被这份热闹感染,有人跟着学跳竹舞,有人凑过去体验“杉刺拦路”“借炊具”的环节,连国际友人都忍不住当回伴郎,在银饰叮当声里,触摸到畲族婚俗的浪漫与鲜活。
走累了,不妨寻一家酒坊歇歇脚。大均的“两山绿”曲酒,是当地人的骄傲——2022年,它的工坊还入选了首批市级非遗工坊。这酒有意思,酒体呈金黄色,因酒曲是绿色的,便得了“两山绿”的名字。酿酒的原料讲究得很,要采海拔600米以上深山中的天然草本和特色野果,再经多道古法工序酿造。抿一口,先是山间草香在舌尖散开,接着是粮食的醇厚,顺滑地滑入喉咙,余味里还带着点清甜,难怪能吸引那么多“酒友”专程前来。
出了古街,沿着溪边走,便能看到浮伞祠。这座县级文物单位建于明嘉靖年间,供奉着地方神祇马夫人。阁楼匾额上“一览超然”四字,是清末留日“景宁七子”之一柳景元的手迹,笔锋里藏着几分洒脱。关于马夫人的传说,畲乡人总能娓娓道来:中唐时,她是鸬鹚村的一位村妇,靠纺织养家,对婆婆极孝。一次从景宁取羹奉养婆婆,途经大均时遇洪水断渡,情急之下竟以伞代舟,飘然渡过溪去。后人为感念她的孝行,便建了这座“浮伞祠”,将“孝”字刻进了村落的记忆里。
从浮伞祠旁的山道往上走,数十级台阶转过两三弯,便到了山顶的小平台。这里虽小,却恰好能容三五人驻足。站在高处远眺,蓝天白云下,青山环抱着村落,瓯江小溪如一条碧带绕村而过,对岸的畲族人家屋顶飘着炊烟,偶有孩童的笑声顺着风飘上来。山风拂过脸颊,带着草木的清香,那一刻,视野、肌体、心灵都被这美好包裹,让人忍不住想把这帧风景永远留在记忆里。
若是赶上国庆,大均的热闹更甚。天气炎热时,梅花圩漂流便是最佳选择——它还有个雅致的名字,叫“浮伞仙漂”,是长三角十佳漂流之一。从梅花圩出发,到浮伞渡结束,4公里的路程里,滩多水急,既有“奇、险、幽、野、趣”的刺激,又有两岸风光的抒情。橡皮艇在溪水里颠簸,水花溅在身上,清凉瞬间驱散暑气,尖叫声与欢笑声在山谷里回荡。漂流的终点,正是古时的浮伞渡,碧潭如镜,倒映着青山,让人想起马夫人浮伞渡江的传说,多了几分浪漫的遐想。
走在大均的街头巷尾,总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融合——古朴与鲜活,传统与现代,畲族文化与汉族风情,都在这里和谐共生。就像那株千年唐樟,根系深扎传统,枝叶却向着未来生长。或许,这就是大均最动人的地方:它守着千年的故事,却从未停下流动的脚步,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