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吉林网】
在2025年国际盲人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传递人文关怀,践行博物馆的社会责任,10月14日上午,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特别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无障碍体验活动,邀请来自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视障与听障学生走进博物馆,以独特的方式“聆听”历史,“触摸”文明,共赴一场跨越感官的文化之约。
本次活动针对视障与听障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了两条沉浸式的参观路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无障碍的环境中,感受到长春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对于视障学生而言,世界更多地来自于声音的描绘与指尖的触感。为此,博物馆为他们开启了一段以“听”和“触”为核心的探索之旅。 从一楼“新民更新”展区开始,同学们通过详细的语音讲解,了解了新民大街的岁月变迁与改造升级。在生态区域,聆听着小动物们的声声啼鸣,仿佛置身于自然怀抱。步入“古都对话”展厅,这里成为了他们与历史直接对话的空间。在讲解员的细致描述下,同学们小心翼翼地触摸着文物的复制品,通过指尖的纹路感受别样的温度与形态,文物背后的故事也随之变得生动而具体。
随后,在“长春故事”展厅,同学们通过聆听,串联起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在最受期待的“长春非遗”展厅,同学们不仅触摸到了各式各样的非遗乐器,听到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响,还在传统中药展区闻到了独特的药材气味。最后,在泥塑展区,一件件充满生命力的泥塑作品在他们的手掌中“活”了起来,粗糙或细腻的质感,传递着民间艺人最质朴的情感与匠心。
与此同时,听障学生组的参观则侧重于视觉的震撼与互动的趣味。在手语讲解员的同步翻译下,历史的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在“长春故事”展厅,同学们通过图文资料和手语讲解,清晰地了解了长春的成长轨迹。随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涌入充满现代感的“长春时间”展厅。在这里,智能互动设备成为了他们了解世界的最佳伙伴。体验航空航天飞机的模拟飞行,感受驾驶飞机的真实临场感;操作“吉林一号”卫星互动装置,领略高科技探测宇宙的奥秘……科技的无声语言,在此刻展现了无比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在“长春非遗”展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深入了解了各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活动的尾声,大家来到手工体验区,亲自上手体验非遗技艺。一张张彩纸在他们手中变幻出精美的剪纸图案,一次次拓印留下承载时光的文明印记,同学们在亲手实践中,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23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张涛分享道:“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真实地了解文物和历史,触摸到的每一件物品,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觉得和历史离得那么近。”2022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李佳颖则通过手语表示:“科技互动非常有趣,让我在玩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剪纸也很有成就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本次无障碍体验日活动的成功举办,是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实践。未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将继续深化无障碍服务建设,设计更多元、更包容的公共教育活动,努力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平等、便捷地享受文化资源,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座没有壁垒、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
图片来源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
初审: 梁欢欢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