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
云南某景区因“诡异画风”引发争议的事件,其中,“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作品陷入舆论漩涡,折射出当前部分景区在吸引流量过程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倾向。景区在声明中表示,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并承诺在今后的创作中广泛吸纳公众意见。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景区盈利不能只想剑走偏锋,而是要在尊重游客审美和心理预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凭借“诡异画风”的作品,试图通过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这种创作理念在艺术领域无可厚非,但在景区这一公共空间,艺术创作需要兼顾游客的审美接受度和社会文化价值观。部分作品的怪异造型和暗黑风格,与景区整体氛围和游客心理预期形成巨大反差,最终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适。这种剑走偏锋的艺术表达,脱离游客审美认知的艺术创作,不仅难以达到吸引流量的目的,反而会损害景区形象。
近年来,不少景区为了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对于他们而言,带毒的流量也是流量,做不了网红,做一个“黑红”也可以。为此,这些景区就走上了故意扮丑,故意搞抽象的道路,通过不一样的“体验”,让自己在互联网上被游客吐槽而出圈。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在口诛笔伐中深刻反思,反而很喜欢这样的“黑红”体验,错误的将流量视为景区发展的唯一动力,却对批评声音充耳不闻,沉迷在一次次成为网络热搜带来的狂欢之中。
景区热爱创新,希望通过创新来赢得关注,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可,这无可厚非。毕竟,景区要有客流,才能实现盈利。为此,很多景区都在这方面绞尽脑汁。例如,神农架通过招聘工作人员来扮“野人”,和游客互动,就曾收获了互联网的一致好评,又让神农架景区和“野人”这一特点进行了深度的绑定,让消费者提到野人就自然想到神农架,这其实就是很好的创新实践。但是,有的景区为了让自己脱颖而出,通过招募帅哥美女来装扮“男女妲己”,通过低俗的表演来吸引游客,其实就是“抄作业”的失败。毕竟,倘若只懂得“拿来”,却连基本底线都抛在脑后,这样媚俗的讨好,其实让景区也被打上了“低俗”标签。
在旅游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游客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观光游览,转向对文化内涵、服务质量的更高追求。景区发展若不能顺应趋势,通过提升文化内涵、优化服务体验,为自己打造良好的口碑,就难在竞争中赢得关注。为了红而不择手段,将“黑红”当作成功,这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文旅产业发展从来没有“捷径”,只有深挖自身优势,厚植服务理念,量身打造特色产业,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景区若不能以游客为中心,以文化为灵魂,以服务为根本,而是过度追求标新立异,一味地挑战公众承受力,那么丢掉的不仅是口碑,更是景区的长远发展潜力。
来源:中国吉林网长白时评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