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这房子太特别了,深挑的廊檐能遮雨,木构的骨架透着坚韧,住着特别舒服。”10月10日,来自西安的游客张怡涵漫步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对这里的传统居民赞不绝口。
10月1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木垒县文旅市场热度不减,全县累计接待游客超17万人次。这背后,离不开当地近年来对传统拔廊房的保护修缮,以及民宿旅游的稳步发展。一座座 “老宅子” 变身“网红民宿”,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村落,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拔廊房建筑于清末民初在这里兴起。为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匠人们将屋檐向外延伸1至1.5米,雨水顺檐滴落,有效保护土墙、门窗,当地人称之为“拔廊房”。这种房屋以木为梁柱,采用榫卯结构咬合,屋顶覆瓦或干草,土黄的墙面、青灰的屋顶,透着古朴厚重的岁月质感。
10月1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村民修缮拔廊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拔廊房冬暖夏凉,结实耐用,村里过去盖了很多。”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村民王吉全是拔廊房营造技艺的传承人,祖孙三代都参与建房。他回忆,过去盖房是全村的大事,邻里都会来帮忙。如今,看到自己参与修缮的拔廊房成了游客青睐的民宿,他由衷感慨:“老手艺能派上大用场,比啥都强。” 在木垒县多个村子,拔廊房正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载体。这股民宿热潮也吸引了不少游子返乡创业,李胜华就是其中之一。2024年,他回到家乡西吉尔镇水磨沟村,开办了“水磨养心谷民宿”。
“镇上特别重视民宿发展,今年免费为村里30余家民宿拍摄宣传视频,在网络上推广。”李胜华说,国庆假期民宿天天爆满,近四成客源来自线上平台,“游客在这里可以推石磨、摘蔬菜,参加艾草研学,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回头客越来越多,前景看好。”

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在西吉尔镇水磨沟村采风写生。曾宪涛摄
西吉尔镇镇长王磊见证了当地民宿产业的成长。“保护拔廊房,不仅是延续建筑生命,更是守护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他表示,镇里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统一修缮外立面,完善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下一步,将制定更规范的民宿服务管理,推动形成“一家一特色”的民宿集群,并拓展农事体验、非遗展示等业态,让游客不仅“住得好”,更能“玩得好”,真正把拔廊房打造成木垒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俯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资料图
即将踏上归途的张怡涵,一边收拾行李,一边与家人分享这次旅行的感受。“下次咱们还来。住在这里,清晨被鸟唤醒,白天在村中漫步,夜晚在院子里聊天……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让人特别放松。”她已计划明年再带家人前来,重新走进这片镌刻时光的古老廊檐之下,感受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