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4 日,被誉为 “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 的珠峰东坡嘎玛沟,突遭罕见极端暴雪袭击。大量徒步者被困营地,帐篷被积雪压垮,低温与失温风险步步紧逼。危急时刻,向导 “无极” 挺身而出,以 “人肉开路” 的方式带领 120 余名被困者向山脚撤离,一只意外随行的狗狗全程相伴。这场历时 6.5 小时的脱险之路,不仅展现了绝境中的勇气,更记录下人与自然博弈时的温暖瞬间。
暴雪突袭:冻雪裹身、帐篷垮塌,数百人陷 “失温危机”
珠峰东坡嘎玛沟,海拔跨度从 2100 米延伸至 5000 多米,因原始的高原风光吸引着全球徒步爱好者。这里没有公路,唯一的代步工具是牦牛与马匹,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救援难度极大。10 月 4 日傍晚,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转阴,鹅毛大雪毫无征兆地落下,且强度远超往年同期。
摄影师董书畅是此次被困者之一,他有着多次珠峰区域徒步经验,却从未见过如此猛烈的暴雪。当时他刚抵达东坡第一个营地,正准备搭建帐篷,密集的冻雪便夹杂着冰粒砸下来。“雨衣加硬壳冲锋衣根本挡不住,雪落在身上瞬间化成冰水,很快又结成冰壳,连袖口、领口都冻得发硬。” 董书畅回忆,不到半小时,他的冲锋裤就被冻得能立起来,手脚开始发麻 —— 这是失温的早期信号。
更令人揪心的是营地的状况。随着积雪不断增厚,多顶帐篷的支架不堪重负,发出 “咯吱咯吱” 的断裂声,随后轰然垮塌。“有队友的睡袋被积雪浸湿,只能裹着湿冷的衣物缩在角落,说话都开始打颤。” 董书畅说,他沿途遇到 3 支徒步队,粗略估算当时嘎玛沟内被困者有数百人,大家只能互相传递干粮与保暖毯,在黑暗中等待救援消息。
彼时,外界的牵挂同样焦灼。部分被困者家属通过社交平台求助,称 “联系不上家人”,引发全网对珠峰东坡灾情的关注。好在次日一早,营地传来消息:物资储备充足,暂无人员伤亡,当地景区救援力量已向嘎玛沟挺进。
绝境开路:向导 “无极” 踏雪探路,犬随左右成 “精神符号”
10 月 5 日上午 9 点半,经过连夜研判,向导 “无极” 与其他工作人员决定:不能再等,必须趁雪势稍缓时向山脚撤离。“无极” 在珠峰区域从事向导工作十余年,熟悉嘎玛沟的每一条山道,却从未见过这样的大雪 —— 脚踩下去,雪坑直接没过腰部,拔腿都要费尽全力。
“我走在最前面,用登山杖探路,确定没有冰裂缝或陡坡后,再让大家跟着我的脚印走。”“无极” 事后回忆,积雪最厚的路段,他每走一步都要先将腿深深扎进雪里,再拨开表层浮雪,确认下方是坚实路面而非空洞。身后,120 余名被困者排成纵队,手拉手紧跟其后,有人体力不支时,前后队友便伸手搀扶,队伍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拉出一条长长的 “生命线”。
让人意外的是,一只棕色的狗狗全程跟在队伍中。“它是进山时偶然跟上的,不知道是哪家牧民的狗,暴雪来的时候也没走。”“无极” 说,这只狗狗似乎格外有灵性,每当队伍遇到较陡的斜坡,它会先跑上去探路,再回头对着人群摇尾巴;有队员落在后面时,它会停下来等候,用鼻子蹭蹭对方的手,像是在鼓励。这只狗狗的存在,无形中缓解了大家的紧张情绪,成了撤离路上的 “精神符号”。
撤离过程中,一名队员为感谢 “无极” 的挺身而出,当场通过手机转账 5000 元,却被 “无极” 婉拒。“这是我该做的,大家安全出去比什么都重要。”“无极” 说,当时他满脑子都是 “不能落下一个人”,直到傍晚 18 点 30 分,看到山脚村子的灯光时,才松了一口气 —— 这场从上午到黄昏的撤离,终于安全抵达终点。
多方联动:5 辆大巴连夜驰援,沟底接应筑牢 “安全防线”
在 “无极” 带领被困者向山脚撤离的同时,珠峰景区的救援力量也在克服困难向沟内挺进。景区工作人员益西(化名)介绍,此次救援的核心区域就是嘎玛沟,因道路被积雪封堵,车辆无法深入,只能先调配 5 辆 29 座大巴,连夜从定日县曲当镇向沟底进发。
“大巴车在积雪里开得特别慢,车轮绑着防滑链,还是会打滑,司机只能时不时停车清理车身积雪。” 益西说,原本 1 小时的车程,那天走了近 3 小时,最终只能停在嘎玛沟沟底 —— 再往里,车辆已无法通行。工作人员就在沟底搭建临时接应点,烧好热水、准备好保暖毯,等着撤离队伍到来。
当 “无极” 带着 120 余人抵达沟底时,迎接他们的是热气腾腾的姜茶和干燥的毛巾。“有队员冻得说不出话,我们赶紧递上热水,帮他们解开冻硬的鞋带。” 益西回忆,大巴车将被困者分批送往曲当镇时,天已经黑透,工作人员还特意给每个人准备了热粥和面包,“确保大家能先暖和过来,再联系家人报平安”。
截至 10 月 7 日,珠峰东坡嘎玛沟内的被困者已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暂无人员受伤报告。向导 “无极” 在接受采访时仍难掩感慨:“从业十几年,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雪,能把所有人安全带出来,比什么都强。” 而那只全程相伴的狗狗,也被曲当镇的一户牧民收留,成了这次救援故事里最温暖的 “意外角色”。
如今,珠峰东坡的暴雪已渐停,但这场绝境救援中的勇气与善意,仍在被徒步爱好者们提及 —— 向导的坚定、队员的互助、景区的及时响应,共同织就了一张抵御风险的 “安全网”,也让更多人读懂了高原之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珍贵联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