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风景·周公山古驿路
聞鍾記郵(5453)吴井路上的吴井
以前收到昆明朋友寄给我的邮件的时候,总会见到“吴井路”的邮戳。有时候也想,这个“吴井”是个什么?就是一眼井吗?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如果只从邮戳上看,知道昆明有条吴井路,吴井路上有一家“吴井路”邮局。不过这一次从刘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上,见到了“吴井”的真容了,还真的是一眼井。这也就明白了昆明吴井路就是因为这眼井而得名。8月29日刘老师寄给我一枚明信片,销邮资的竟然是“吴井”风景日戳,于是也就从这枚风景日戳上见到了“吴井”。
被誉为“春城”的西南重镇昆明,不仅以四季如春的气候闻名遐迩,更以纵横交错的街巷、承载岁月的古迹,编织着厚重的城市记忆。在昆明的老城区中,“吴井”如同一条隐匿的丝线,串联起千年的水文史、商业史与人文史,既是昆明“因水而兴”的鲜活见证,也是城市从街巷走向通衢的微观缩影。从一口古井的传说与实用,到一条道路的沿革与焕新,吴井与吴井路始终与昆明的发展同频共振,成为解读这座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样本。
对于古代城市而言,水井是居民聚居的先决条件,更是文明存续的核心载体。“井者,城之脉也”,昆明地处云贵高原,虽坐拥滇池,但城区内地表水分布不均,古井便成为老昆明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在昆明众多古泉古井中,吴井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与优良的水质,跻身“昆明古泉”之列,成为城南片区不可或忘的文化符号。昆明民间流传着“吴刚凿井”的浪漫传说,月宫仙人吴刚因触犯天条,被贬至凡间,见当地百姓苦于干旱、饮水艰难,便心生怜悯,以斧为器,凿地成井,井水瞬间喷涌而出,甘洌清甜,解了百姓之困。百姓为感念吴刚的善举,便将此井命名为“吴井”。
从史料记载来看,吴井的文字记录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明景泰年间编纂的《云南图经志书》中提及:“城南有吴井,水甚甘美,居民取以炊爨,四时不竭。”清代道光《昆明县志·舆地志》进一步明确其位置:“吴井在城南二里,属官渡境,水甘洌,可饮可灌,周边数十家赖以存活。”结合考古发现,吴井所在区域的地层中出土了明代的陶片、砖石等遗物,印证了至少在明代,吴井已成为周边居民的主要饮水来源。而从井台的形制来看,现存的吴井井台为青石板铺就,呈方形,井壁由青砖砌成,虽历经多次修缮,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依托吴井的水利优势,城南片区逐渐形成了以井为中心的聚居区。明清时期,吴井周边错落分布着瓦屋茅舍,居民多以农耕、小手工业为生,井边的空地则成为天然的“市井”。清晨挑水人络绎不绝,水桶碰撞的声响与居民的寒暄声交织。午后,妇女们在井边洗衣、纳凉,孩童们则围着井台嬉戏。傍晚,商贩们挑着担子在井边叫卖,包子、米线、卤味的香气弥漫在街巷中。这种“以井聚人、以人成市”的格局,不仅塑造了吴井周边的生活氛围,也为后来吴井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吴井路的历史,本质上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缩影,从明清时期的狭窄街巷,到民国时期的简易公路,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化道路,吴井路的每一次变迁,都与昆明的城市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上世纪50年代吴井路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将路面拓宽至10米,铺设沥青,两侧增设人行道与绿化带,并安装了路灯。上世纪80年代吴井路再次进行扩建,路面宽度达到15米,设置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的标线,并在道路两侧修建了公交站台,成为昆明城区连接官渡区的重要公交干线。.2000年后,吴井路又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造,不仅对路面进行了重新铺设,还对道路两侧的建筑风貌进行了统一规划,保留了部分历史建筑,同时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写字楼、商场与住宅小区,使吴井路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如今的吴井路,北起拓东路,南至环城南路,全长约1.5公里,路面宽度达到20米,双向四车道,配备了完善的交通信号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与绿化带,成为昆明老城区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道路两侧高楼林立,既有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如吴井路商圈的商场)、写字楼(如各类企业总部),也有学校(如昆明市某小学吴井路校区)、医院(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银行等民生设施,还有保留完好的历史建筑(如民国时期的“永昌祥”分号旧址、吴井遗址),形成了“历史与现代交融、商业与民生并重”的道路风貌。
吴井与吴井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与交通功能,更在于其承载的人文底蕴——从民俗活动到饮食文化,从历史遗存到精神符号,吴井路片区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昆明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成为昆明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吴井路周边的日常民俗也充满了昆明特色。端午节居民们会在吴井边挂艾草、菖蒲,用井水浸泡粽子叶,认为这样能让粽子更加清香。中秋节时居民们会在井边摆放月饼、水果,赏月聊天,井水中的月影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成为独特的“双月映井”景观。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也让吴井与吴井路成为昆明地域文化的“活载体”。
昆明的饮食文化,历来有“以鲜为美、以井为贵”的特点,而吴井路便是滇味小吃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依托吴井的优质水源,吴井路周边的小吃铺在明清时期便已声名远扬,其中不少老字号至今仍在经营,成为昆明人记忆中的“味道符号”。提到吴井路的小吃,首推“米线”,吴井路的米线铺多以“吴井水”熬汤,汤底清甜醇厚,再搭配新鲜的猪肉、鸡肉、蔬菜,口感鲜嫩,深受居民喜爱。吴井路的“卤味”“包子”“汤圆”也极具特色,卤味用吴井水调制卤汁,肉质软烂、香味浓郁;包子的馅料用吴井水和面,皮软馅足;汤圆则用吴井水煮熟,口感软糯、清甜不腻。这些小吃不仅是吴井路的饮食符号,也成为昆明滇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吴井路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既是吴井路历史的见证,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井遗址”。2000年昆明市对吴井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在井台周围设置了石栏杆,立起了“吴井”石碑,碑上刻有吴井的历史传说与史料记载,同时在井边修建了小型的景观公园,种植了桂花、石榴等植物,既保护了古井,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如今,吴井遗址已成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了解昆明的古井文化。
吴井路上的“民国建筑”也极具价值,位于吴井路中段的“永昌祥分号旧址”,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建筑正面采用拱券门窗设计,墙面为红砖砌筑,屋顶为坡屋顶,覆盖小青瓦,既保留了西式建筑的简洁大气,又融入了中式建筑的元素,成为民国时期昆明商业建筑的典型代表。这条路上还有“江西会馆旧址”“老茶馆旧址”等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虽历经沧桑,部分已进行了修缮改造,但仍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格与历史痕迹,成为解读吴井路商业史、移民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昆明城市记忆的永恒载体的吴井与吴井路,不仅见证了昆明从古代到现代的城市发展历程,更承载了昆明人的生活记忆与文化情感。对于昆明而言,吴井不是一口普通的井,而是城市的“生命之根”。吴井路也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而是城市的“文脉之脉”。随着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吴井与吴井路将继续以“传承者”与“参与者”的身份,见证这座“春城”的新发展,书写属于昆明的新传奇。不过这条路上吸引我的还是那枚“吴井”风景日戳,再次感谢刘老师寄给我的明信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