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持续一个多月的降雨终于短暂停歇。这场始于8月25日的超长连阴雨,较常年提前18天拉开秋淋序幕,不仅刷新了多项气象纪录,更让这座千年古都上演了一场“自然与人文的交响曲”——街头蘑菇疯长、大雁塔受潮发黑、城墙青苔蔓延,甚至引发市民对野生蘑菇安全的热议。
气象成因:副高与西风槽的“持久战”
据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小婷分析,此次持续性降雨的“罪魁祸首”是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的激烈交汇。副高携带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带来的冷空气在陕西上空形成稳定雨带,导致全省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降水。数据显示,9月以来全省出现3次连阴雨过程,87个气象站降水日数超20天,安康、汉中、咸阳等地达30天以上,咸阳永寿以32天居首。全省平均降水量314毫米,较常年偏多1.6倍,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21年。
城市奇观:蘑菇“占领”街头,青苔“爬”上城墙
降雨的持续让西安化身“蘑菇王国”。10月12日,记者在街头发现,大树根部、长椅缝隙甚至树干上布满各类蘑菇,部分树干还长出木耳。西安市民罗女士在世博园长椅上看到新奇的小蘑菇,孩子甚至采摘玩耍;高校学生小王称,校内树下蘑菇丛生,部分只剩树根的区域也长满菌类。
然而,这场“蘑菇盛宴”暗藏风险。西安疾控紧急提醒:野生蘑菇毒性难辨,切勿采摘、购买或食用。此前已有市民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案例,此次疾控部门特别强调“三不原则”,呼吁公众远离风险。
与此同时,古建筑也因潮湿“受伤”。大雁塔作为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塔身部分区域因受潮发黑。景区工作人员表示,维护工作已交由文物保护部门处理。而西安城墙的土制区域则布满青苔,现代修缮后的城墙因防水处理未受影响。景区称“一直进行文物监测,安全问题无需担忧”。
民生影响:秋收受阻,地质灾害风险升级
持续降雨对农业和民生造成显著冲击。9月下旬以来,关中东部和西部局地、汉中西部农田因土壤过湿出现渍涝,秋收秋播进度较去年同期大幅滞后。经济作物方面,猕猴桃、葡萄因沤根面临死树风险,苹果品质因光照不足、温差小而下降,陕北红枣甚至出现裂果。
地质灾害风险同样攀升。10月11日,陕西省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中南部将有大范围暴雨,部分地区累积雨量达50-150毫米。气象部门警告,前期土壤饱和度高,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及地质灾害,需加强隐患点排查。
未来天气:阴雨“单曲循环”,放晴仍需等待
尽管10月13日降雨短暂停歇,但西安市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阴雨将“单曲循环”:14日全市小到中雨,16-17日中雨、局地大雨并伴5-6级阵风,19日仍有一次小到中雨过程。气象专家表示,目前尚无法确定降水何时彻底结束,公众需持续关注预警信息。
社会反响:从调侃到行动,城市应对显韧性
面对超长降雨,西安市民以幽默化解困扰。网友调侃“头上都要长蘑菇了”,但更多人开始关注城市排水、文物保护等深层问题。景区临时闭园、学校加强安全教育、疾控部门普及毒蘑菇知识……这场“天考”中,西安展现出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
结语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降雨,既是自然对城市的考验,也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镜像。当蘑菇在街头绽放、青苔在城墙蔓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气象纪录的刷新,更是一座千年古都在风雨中守护历史、适应变化的智慧。未来,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气候韧性,或许将是西安需要持续作答的课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