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处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巍峨的天山山脉将其一分为二,形成了南北两片截然不同的天地。山北是无比辽阔、绿意如潮的巴里坤草原,山南则是一望无际、满目苍茫的戈壁滩。火车在天山之南的荒漠上驰行,空气干燥,太阳高悬,天空明亮得近乎透明,褐色的地面被晒得泛起浅浅的白光,远山在热浪中显得有些虚幻。奇特的雅丹地貌在窗外间或显现,还有那些由风沙长年累月雕琢而成的“魔鬼城”和“大海道”。这片广袤的戈壁荒漠面积约9.4万平方公里,曾一度被视为“无人区”。眼下在当代能源科技的赋能下,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绿色变革。
被阳光眷顾的土地
驱车来到哈密城郊,灼烈的日光将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一层淡黄色的滤镜。这儿并不似抵达前想象中那般荒芜,路边的农田生机勃勃,成片的棉花、玉米、辣椒地顺着田垄铺展开来,笔直的白杨在地块之间拉出清清楚楚的界线。棉花苞在叶隙间吐出星星点点的白,玉米棒子在秆上沉甸甸地打着青光,尚未到采收季的辣椒秧上,已经缀满了小小的红。我忍不住询问:“辣椒一般只作为菜品调料,这么大面积的辣椒田,会不会难以销售?”司机是本地人,一下子乐了,用带着新疆腔调的普通话告诉我:“那不会,供不应求呢朋友,我们新疆的蔬菜都是最好的。”
他的自豪并非夸张。新疆的瓜果蔬菜以“味浓”著称,即使是最普通的菜品番茄炒蛋,在当地番茄的加持下,也格外美味。而这一切,都是阳光的馈赠。
哈密的阳光与文学作品中温和明媚的那种描述毫不沾边,它直接、猛烈,慷慨得近乎“野蛮”。其奥秘,藏在哈密的地理基因中。
哈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与海洋距离遥远,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经历长途跋涉早已失去大部分水汽,所以此处年降水量极少,年均日照时数在3400小时以上。也许这个数字仍不够直观,那不妨再具象化些:这意味着哈密每天平均日照超过9小时,一年中的白天有超过90%的时间,太阳都准时“上班”。
哈密太阳能资源之丰裕,不仅在于其日照时间长,更在于这里的太阳辐射强。哈密坐落于北纬40°至45°之间,属于“黄金纬度带”,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相对较薄,能量损耗更少,加上云量少,因此接收的太阳辐射量非常多。有研究表明,新疆的水平表面太阳辐照度年总量高达六千兆焦每平方米,比同纬度地区高10%-15%,比水汽充裕的长江中下游高15%-25%,仅次于青藏高原,位居全国第二位。而新疆的太阳能资源,又属哈密地区最为丰富,为新疆年辐射值最高的地区。
正是这充沛的阳光,作物得以尽情舒展,光合作用更为旺盛,糖分积累得更充分,果实也因水分蒸发快而更加紧实饱满。然而话又说回来,如此丰富的光照资源,难道仅仅带来了田间的美味?显然不止。在更深处的戈壁之上,还有另一番更加恢弘的图景。
戈壁滩上的“蓝色湖泊”
沿着高速去往哈密城郊更偏远处,晴空万里,太阳依旧炙烤着大地,路边葡萄架投下的狭小阴影是这一路唯一的荫蔽,也难怪沿途几乎不见人影,只有大大小小的汽车飞驰而过。
拐过几道弯便上了一条土路,车轮扬起阵阵黄沙,两旁的白杨在风中笔直挺立。很快,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毫无遮挡的天山山脉横亘于我们正前方的天际线处,黄色的戈壁与湛蓝的天空于褐色的裸岩山体处交汇,清晰分明,眼前壮阔的景象令同行的每一个人为之震撼。顾不得飞扬的沙尘,我打开车窗四下张望,想将这片神奇之地的每一处尽收眼底,然而很快,我就被远处山脚下的大片蓝色反光吸引了注意。
波光粼粼,似乎是水面。戈壁滩上竟然有湖泊?
隔得太远,看得并不真切。终于,在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时,答案得到了揭晓——那并不是湖,而是三峡能源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银色反射镜映衬着蓝天白云,如一片荒漠沙地上的“蓝色湖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 三峡能源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基地 摄影:杨辉
▲ 整齐划一排列开来的反射镜 摄影:杨辉
哈密稳定丰沛的太阳资源,给了大型能源项目建设最根本的底气,而天山南麓的广阔戈壁,则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平坦开阔、人烟稀少的土地条件。这种从地理资源到气候特征,再到建设场地的完美契合,共同将昔日的不毛之地,推向了国家“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战略前沿。
三峡能源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为全国最大的“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00万千瓦,由9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和10万千瓦的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储能电站组成。
对普通人而言,光伏并不陌生,小城市的楼顶与乡村的院落里总能见到光伏板的身影。光伏发电原理很简单,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吸收太阳能后产生电流,反应迅速、建设周期短,但也有明显缺点——依赖实时光照,夜间无法工作。光热发电则是通过大规模反光镜聚焦阳光,将光能汇聚为热能后加热熔盐,再利用熔盐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气,驱动发电机发电。某种程度上,它与火电有些相似,只是热能来源更为清洁,将燃料换成了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核心优势在于,熔盐吸热后融化,可以将能量存储起来,这样一来,即使在夜晚,电站依然可以利用储存的热量持续发电,实现按需供电。
▲ 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反射镜 摄影:周伊萌
▲ 反射镜将阳光反射到固定集热管上 摄影:杨辉
该项目最值得一提的,是其采用的“线性菲涅尔”技术。“线性菲涅尔”技术是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一种,因其采用了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所提出的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而得名。该技术使用多排安装在地面上的、平面或微曲的反射镜,通过单轴追踪太阳,将阳光精确地反射到位于高处的固定集热管上,进而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相比起传统的“塔式菲涅尔”,“线性菲涅尔”对场地要求低,其分布式控制也有效提升了发电的可靠性,降低了运维成本。
这片“光热+光伏”电站基地,不只是把阳光变成电,还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同时,它也是三峡集团对未来新能源业务的重要探索与承担国家能源战略保障任务的生动实践。
曾经的哈密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清脆的驼铃声穿透风沙,随着往来不绝的商队响彻戈壁。而如今,哈密已然成为国家“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东部某个城市的夜晚,也许有一缕光来自千里外的哈密。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向那片闪耀的镜面矩阵,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在这片被太阳选中的戈壁滩上,“风光无限”的绿色未来正在冉冉升起。
本文作者:周伊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