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渔村少年35年走遍中国,三茬推车用坏又换新,临终前仍在路上。
谢建光是宁波瞻岐镇的一个渔村出身,家里穷得读不起书。他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放牛做农活,后来学木工时手指还被机器切断。17岁那年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家里债台高筑。
命运多舛的早年岁月
上世纪 50 年代末,谢建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家中经济条件难以支撑子女接受完整教育。
谢建光小学仅读完四年级便被迫辍学,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 ——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放牛,午后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插秧、割稻、挑担,这些成年人都觉得繁重的农活,成了他少年时期的日常。
为了谋生,16 岁的谢建光拜师学习木工手艺,希望能掌握一门技术改善生活。
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在一次使用刨床加工木料时,他的左手食指被机器意外切断,虽经治疗保住了手指,但功能严重受损,无法再从事精细的木工活。
这次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手艺,更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17 岁那年,谢建光因持续低烧、呼吸困难前往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治疗心脏病需要巨额费用,为了给他看病,家里四处借钱,很快便债台高筑。
医生曾告诫他,“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最好在家静养”,但现实的压力与骨子里的倔强,让他无法接受这样 “待在家里等待命运安排” 的人生。
“经商” 谎言与 徒步的开端
1983 年,24 岁的谢建光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
他偷偷攒下 150 块钱,这是他此前打零工、捡废品一点点积累的全部积蓄,又手写了一本笔记,上面记录着他从报纸上摘抄的各地风土人情、地理信息。
他没有告诉父母真实想法,只是谎称 “要去外地经商,赚了钱就回来还债”,随后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路 —— 这趟看似 “经商” 的旅程,实则是他徒步中国的起点。
谢建光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拾荒维持生计。
在上海、苏州等城市的街头,他每天清晨就出门,在垃圾桶、废品回收站周边寻找可回收的塑料瓶、纸箱、旧报纸,一天下来能赚十来块钱,勉强够买馒头和水。
遇到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他会主动帮农户插秧、割稻、收割玉米,农户们大多会留他吃一顿饭,有时还会给他一些干粮。
为了节省开支,谢建光很少住旅馆,大多时候在桥洞、废弃厂房、农家屋檐下过夜。饿了就挖野菜、摘野果,或者用拾荒赚的钱买最便宜的挂面煮着吃;渴了就喝路边的井水、河水。
他的行囊里始终带着那本手写笔记,每到一个地方,就记录下当地的地名、气候、民俗,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
随着旅程的推进,他觉得徒步时携带行李不便,便动手制作了一辆简易的手推车 —— 用木板拼成车厢,装上两个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车轮,手推车成了他移动的 “家”,里面装着衣物、笔记、工具和少量干粮。
三茬手推车
在 35 年的徒步旅程中,手推车是谢建光最亲密的 “老伙计”,也是他徒步生涯的见证者。
从 1983 年第一次制作手推车开始,到 2018 年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先后有三辆手推车陪伴他走过不同的旅程,每一辆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
第一辆手推车最为简陋,木板拼接的车厢不够牢固,车轮也时常出现故障。1986 年,在途经河南洛阳时,车轮彻底损坏,无法修复。
谢建光在当地一个废品回收站找到两块更厚实的钢板,又买了两个新的橡胶车轮,花了三天时间重新打造了第二辆手推车。这辆手推车比第一辆更结实,他还在车厢两侧加装了储物格,用来分类存放笔记和生活用品。
这辆车陪伴他走过了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直到 1998 年,在青海玉树的泥泞路段,车厢底板被巨石压裂,无法继续使用。
第三辆手推车是谢建光花费心思最多的一辆。
2000 年,他在四川成都停留期间,专门找木工师傅请教,用防腐木制作了车厢,加装了可拆卸的雨棚,还在车厢底部安装了减震弹簧,减少颠簸对行李和笔记的损坏。
这辆手推车陪伴他走过了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东北地区的雪原林海,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终与他形影不离。
谢建光的徒步并非漫无目的的行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
在云南丽江,他跟着纳西族老人学习东巴文;在新疆喀什,他记录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艺术;在内蒙古草原,他与牧民一起放牧,体验马背生活。
他的笔记越积越多,从最初的一本,逐渐变成了几十本,上面不仅有文字记录,还有他用铅笔绘制的当地地图、建筑草图、民俗服饰图案。
这些笔记后来被他整理成册,取名为《华夏游历记》,虽然未能正式出版,但成了他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他乡落幕:在路上的最后时光与人生印记
2018 年,61 岁的谢建光已经徒步了 35 年,足迹遍布中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行程超过 30 万公里 —— 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 7 圈半。
此时的他,身体状况因常年奔波而逐渐恶化,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时常发作,体力也大不如前,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计划前往黑龙江漠河,完成 “走遍中国最北之地” 的心愿。
2018 年 10 月,谢建光抵达黑龙江省塔河县。当时当地已进入深秋,气温降至零下,他的心脏病突然加重,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当地居民发现后,将他送往塔河县人民医院救治。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他为心力衰竭,由于长期劳累且未得到系统治疗,病情已十分严重。
在医院治疗期间,谢建光向医护人员讲述了自己 35 年的徒步经历,还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给大家看。
他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是想看看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大多美,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也算没白活。”
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但他的身体机能已严重衰退,2018 年 10 月 13 日,谢建光在塔河县人民医院与世长辞,最终将生命定格在了徒步的路上。
结语
谢建光的事迹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关注,他的家人从宁波赶到塔河,将他的遗体接回故乡安葬。
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了 37 本手写笔记、三辆保存下来的手推车残骸,以及他沿途收集的各地明信片、树叶标本。
这些物品后来被宁波当地的文化机构收藏,成为记录一位普通人为了梦想坚持一生的珍贵资料。
官方信源及链接
宁波日报:《35 年徒步 30 万公里 宁波 “阿甘” 谢建光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18 年 10 月 25 日 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8-10/25/content_1164448.htm?div=-1
鄞州区政府官网:《瞻岐籍徒步旅行者谢建光:用 35 年丈量中国》 发布时间:2019 年 3 月 12 日 链接:http://www.nbyz.gov.cn/art/2019/3/12/art_1229110959_53280289.html
黑龙江日报:《宁波徒步者谢建光在塔河病逝 35 年走遍中国》 发布时间:2018 年 10 月 18 日 链接:http://epaper.hljnews.cn/hljrb/html/2018-10/18/content_1163893.htm
浙江在线:《谢建光:从宁波渔村走出的 “徒步中国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0 年 5 月 10 日 链接:https://zjol.com.cn/news/202005/t20200510_1693432.shtml
塔河县政府官网:《缅怀徒步旅行者谢建光:生命最后旅程定格塔河》 发布时间:2018 年 11 月 5 日 链接:http://www.dqtah.gov.cn/xwdt/tpxw/201811/t20181105_128967.htm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