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延迪 李庆玲
实习记者 朱炜明
9月25日,夕阳的金辉洒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从乌兰县茶卡镇向西驱车18公里,莫河驼场便沐浴在这片暖融融的光晕中。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前,几块红色介绍牌泛着沉厚光泽,与叠翠林木相映,静静等候来人聆听那段藏了70多年的故事。
馆内,一枚裹着锈迹的老驼铃悬挂在木质支架上,馆长张存虎抬手指向它,声音满是敬意:“大家可别小瞧这物件,这是当年的头驼驼铃,那时候进藏没路,这驼铃就是最好的‘灯塔’。它材质特殊,铃声厚重又有穿透力,在山谷里能传3到5公里,老驼工就是听着这叮当声,一步一步进藏的。”
玻璃展柜中,手绘老地图边角泛黄,残留着岁月痕迹,上面密密麻麻的路线标记,清晰记录着驼队摸清高原“脉络”的历程。
谈及过往,张存虎语气沉重:“那时候的艰难,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1953年紧急运粮援藏,我们用了2.8万峰骆驼,2.6万余峰永远倒在了路上。”
即便代价惨重,驼队仍仅用54天送粮入藏,为边疆稳定筑起保障。1951年至1953年的三次进藏,更为后来青藏公路修建奠定基础。1954年,1200多名老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仅用7个月零4天便筑成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天路”。
博物馆里,这样的“历史见证者”还有很多:展台上平铺的泛黄文字资料、黑白照片里的驼工……每一件都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拧,就能打开那段满是热血与坚守的岁月。
随着时代变迁,莫河驼场不再需要承担运输重任,但这些留存下来的老物件,从昔日的工作资料,变成了如今不可复制的红色文化瑰宝。
为守护这份“家底”,乌兰县组建专班,跑遍甘陕青三省八地,不断征集文物及资料,复制文献,让这段历史在史料支撑下愈发清晰。如今,博物馆对面的工地正紧张施工,新展馆已初具雏形,未来将配备更专业的文物保护设备,让珍贵文物得到更好守护。
红色基因从不是封存在展馆里的冰冷记忆,而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现在的莫河驼场,早已改变传统发展模式,闯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驼工礼堂成了游客打卡的红色景点,生动的展览、详实的讲解,让每一位游客深入了解驼队历史;配套建设的特色民宿,更让游客能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在红色旅游发展的新起点上,乌兰县正全力升级莫河驼场基础设施。通过强化与茶卡盐湖景区的衔接,完善与109、315国道互联互通的道路网络,让莫河驼场真正融入海西红色旅游大环线,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经典一站,持续迎来八方游客。每到旅游旺季,来莫河驼场的游客们或驻足聆听讲解,或在民宿体验高原生活,红色旅游的热度正在不断提升。
产业发展的活力,还藏在乌兰县驼娃子养殖专业合作社里。
2020年合作社成立后,柴达木双峰驼正式开启奶驼转型之路,这些骆驼有着特殊的红色基因,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运粮援藏骆驼的后代,是名副其实的“功勋驼”后代。随着驼奶产业的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更为振兴农牧区、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出路。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场区部分职工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还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通过吸纳养殖户加入,合作社推动驼奶生产从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更引入数字放牧、智能管护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让“功勋驼”的后代续写着价值新篇章。
从三次进藏的驼铃叮当,到产业兴旺的机器轰鸣;从老驼工在雪地里留下的蹒跚脚步,到新一辈在合作社接力奔跑;从旧馆里静静悬挂的老物件,到新馆即将启幕,莫河驼场的红色薪火,正在这片高原上越燃越旺。
《青海日报》(2025年10月13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