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各地景区纷纷开启“花式宠客”模式。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50万件免费雨衣撑起游客的晴空,老君山“一元无限畅吃”午餐温暖食客的胃,青岛崂山的姜汤驱散雨天的寒意,泰山景区周边开放1.5万余个停车泊位……这些暖心举动不仅让网友直呼“这就是格局”,更折射出中国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到服务经济的深刻转型。
景区“宠客”,解的是游客的急难愁盼,破的是“一锤子买卖”的旧思维。过去,不少景区把节假日当成盈利窗口。雨天里,一次性雨衣价格飙升且质量堪忧;就餐时,普通盒饭价格高却难以下咽;停车时,周边车位“坐地起价”还一位难求。而如今,有的景区提前备好能反复使用的雨衣,有的景区用“一元餐”打破“景区消费必贵”的刻板印象,还有的景区开通“点对点”接驳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看似微小的便民举措,却是影响旅游体验的关键,本质上是从“赚快钱”到“留口碑”的思维转变。
“宠客”的背后,是旅游竞争从硬件比拼到软件升级的必然趋势。随着全国A级景区突破1.65万家,县域覆盖率达97%,单纯靠山水风光、历史古迹的硬件优势,难以在同质化竞争中吸引更多游客。哈尔滨特警帮游客拍照,敦煌机关食堂提供平价美食,峨眉山用AI畅游宝便利游客……这些景区的“出圈”,靠的是融入细节的“软实力”。
文旅部新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将游客体验纳入核心考核,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如今游客追求的不仅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更是宾至如归的舒适感。谁能守住这个“基本盘”,谁就能在文旅竞争中赢得主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宠客”早已超越景区范畴,成为城市形象的活名片。重庆荣昌区政府食堂向游客开放,山东泰安开通高铁站与景区直通公交,市政府停车场节日期间免费对游客开放,这些举措打破了机关单位与游客的无形壁垒,让公共资源成为服务游客的“补给站”,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格局和把游客当家人的诚意,比广告宣传更能打动人心、塑造口碑。
当然,“宠客”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更需要长效机制的支撑。个别景区假期宠客、平日怠慢,有的地方“免费服务”沦为营销噱头,这些问题提醒我们,真正的“宠客”不是节日里的“临时表演”,而是融入日常运营的自觉。这需要景区建立游客需求响应机制,把平价餐饮、便民举措等变成标配服务;城市统筹公共资源,让机关食堂、停车场的开放形成制度;监管部门用好考核指挥棒,将游客体验作为景区评级的硬指标。一次暖心服务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但只有长期的真诚与坚守,才能赢得游客持久的信任和青睐。
文旅发展的核心,永远是人。当景区将“游客至上”的理念作为核心准则,城市将服务为民融入细节中,诗和远方才不会只是口号,而是游客触手可及的美好体验。期待未来,有更多景区、更多城市加入“宠客”行列,把游客需求放在首位,把细节服务做到实处,让暖心服务成为常态,让善意传递成为潮流,共同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
评论员:孔德淇
审核:杨晓明
编辑:王倩
校正:张雅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