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结束,一则令人颇为唏嘘的新闻就引发关注:10月2日,一名20岁游客在徒步时出现高反,多名驴友对其展开救助并拨打救援电话,后被赶来的民警、政府工作人员等轮流背下山。媒体公开报道称,该游客8日手术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父母称,医生告知有成为植物人的可能。
在消息刚刚传出时,不少人凭借刚拼凑出的信息,指责这位游客在社交平台找的徒步搭子“抛弃她”“见死不救”,延宕了治疗时机。实际上,根据后续信息,当时一同徒步的搭子,大概率是在这位游客身体状况表现尚可的情况下,将她转交给将要下山的同乡,且也无手机信号,很可能已经在合理范围内履行了救助义务。只是高原上情况莫测,最终才导致了悲剧发生。
但与其把目光聚焦在搭子到底该救助到什么程度,更值得反思的,恐怕是遇险游客母亲含泪道出“我女儿之前可能从未了解过高原地区是什么样的,如果我知道,我也绝不会让她去”这句话所反映出的问题。
要知道,该游客前往的党岭村,徒步路线中要翻越的山垭口已经超过了四千米,而且需要穿越杜鹃林、碎石路等野生路面,绝非第一次上高原的新手小白就能独自驾驭的。户外运动也绝非城市“City Walk”,在信息发达程度如此高的当下,能在社交平台拼好搭子,却忽视了高原徒步的风险,这粗看匪夷所思,但如果了解近年社交平台信息特征的话,倒也不能完全怪是这个女生疏忽大意、不懂得敬畏和尊重自然。
新华社照片,丹巴(四川),2023年10月28日 川西秘境党岭村 雪山、蓝天白云和党岭村的彩林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10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党岭村位于四川省丹巴县丹东镇,这里植被茂密、湖泊众多、雪山壮美。深秋时节,这处川西秘境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像这位游客出事的党岭村,社交平台上就不乏对这一路线“天花板美景”“有腿就能走”的吹捧。在该游客出事后,才有不少资深驴友发帖吐槽,表示之前那些帖子实在夸大其词,这条路线虽然对有专业徒步经历的人不算难,但对新手小白来说并不容易。一昧鼓吹这条路线的人,很可能遮掩了过程的艰难,甚至可能是一些野团的“托”,醉翁之意不在分享,而在卖自己的私人出行团。
实际上,这几年,在各个社交媒体“起号”的一种基本操作,就是到某个原先人迹罕至的地方打卡出片,或是推出小众攻略,美其名曰宝藏分享,但实际上只是为了迎合社交媒体上的身份扮演,用“人生是旷野”等包装后的话术赚取流量。为了符合传播受众的心理,这些内容往往会弱化过程中到底吃了多少苦,甚至隐瞒其中的危险,只强调其中光鲜亮丽的一面。
倘若只是被虚假“出片”骗了,姑且还只算是失望,但对这种高原徒步路线也宣传“新手友好”“有腿就能走”,很容易让人在信息摄取的过程中,忽略存在的客观风险。更糟糕的是,在算法推荐的加持下,不了解情况的新手刷这类正面信息越多,算法就越可能推荐同类博主的“出片贴”“攻略贴”到其面前,导致看起来明明也接受甚至主动搜索了足够信息,实际上却掉入了信息茧房之中,甚至可能还不如信息不够发达时,由于了解自己人生地不熟,老老实实报个专业导游团,至少有更有经验的人能给出切实的指导。
小红书等个人化的分享平台能走红,甚至对于很多重度用户来说,已经取代搜索引擎变成了新的“百科全书”,恰恰是因为这是真实用户的体验分享,既能即时更新最新状况,又能避免平台广告,“活人感”很强。但是,一旦有了活人流量、有经济效益,免费分享的信息又重新变成流量入口、广告入口。信息量一大,信息污染便也相伴相生。尤其在如今AI生成文字能力大幅提高甚至可以生成真伪难辨的视频的情况下,这类信息污染变得更为泛滥,也更加难以识别,需要更多注意。
面对越发复杂的信息环境,平台的治理主体责任自然不需多言。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当下的社交平台上,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媒介素养,是一件更为必要之事。说到底,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果连了解真实状况都做不到,又谈何后续的敬畏与谨慎呢?
原标题:《上观时评丨新手户外徒步失温,别轻易怪搭子,也别简单嘲笑“不知敬畏”》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