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始终将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发展进程之中,从矿山修复、湿地保护、水系治理等领域发力,不断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近日,桂林市4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公布的2025年9个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桂林小东江穿山段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重现桂林老八景之一“塔山清影”。周复宏 摄
矿山生态修复
绿意疗愈矿区“伤疤”
桂林市临桂区二塘村横山里采石场石灰岩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曾是当地的生态“伤疤”,长期开采导致矿区地质安全隐患突出、土壤退化、植被锐减。如今,这里却被绿意覆盖。
桂林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横山里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了危岩治理、边坡防护、土壤重构与植被重建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采用“静态破碎+精准开挖”的方式消除危岩隐患,引入“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运行以来持续保持“零落石”的安全纪录。
此外,治理中创新采用生物结皮、立体绿化等技术,让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65%,土壤质量显著提升。
目前,横山里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试验基地已接待全国专家学者超500人来此调研,推动南方石山地区矿山修复技术整体升级。项目还被列为2024年自然资源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学术交流会现场观摩点,为全国城镇开发边界内废弃矿山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水生态保护
一湖清水复归来
桂林西湖是桂林重要的原生湖区,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南宋诗人范成大赞其“胜赏甲于东南”。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与水体污染,桂林西湖面临着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水源补给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湖面萎缩、泉眼淤塞、驳岸塌陷、水体黑臭,一度沦为“死湖”。
桂林西湖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启动后,实施了岸线生态和生态植被修复等8个工程。修复过程中,桂林市开展截污与内源治理,恢复地下水自然补给能力。同时,修复滨水和水生植物群落,岸带植被覆盖率从8%提升至85%。此外,项目还建立了智慧监测与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多维感知网络实时监测水质等数据,确保桂林西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据监测,桂林西湖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标准,还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栖息。
2024年一季度,桂林西湖游客量从2023年的20万人次上升至40万人次,与周边西山、法藏禅寺构成“山水林寺”生态文旅集群,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超50%,成为当地生态旅游新IP,推动了桂林“山水城市”建设,提升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建设
从河道侵占到生物乐园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位于珠江流域源头区及大瑶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域,湿地资源丰富。作为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子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系统治理与科学修复,有效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提升了生物多样性。
项目启动前,所在区域曾面临人为开垦活动导致的河道侵占、水系连通不畅、水质污染、生物栖息地退化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桂林局坚持“近自然修复”理念,通过实施河道疏浚、生态驳岸改造、乡土植被恢复、关键物种栖息地精准修复等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86公顷、湿地修复面积24公顷,显著增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实践中,桂林局创新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通过构建“深潭—浅滩”交替的河流形态、建设生态多水塘链小微湿地系统、修复鸟类和鱼类栖息地、清除外来入侵物种等措施,使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多年在此越冬,绝迹多年的彩鹮也首次现身,成为荔江生态改善的生动见证。
同时,桂林局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大力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随着湿地环境的改善,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吸引力不断增强,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休闲农业等业态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生态农业园等旅游服务产业兴旺,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漓江生态提升
重现“塔山清影”美景
桂林小东江穿山段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是漓江流域系统治理的关键项目之一,随着项目实施,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在穿山公园畔徐徐展开。
小东江穿山段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敏感带,是漓江重要汊河,也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该区域曾面临河道淤积行洪能力下降、植被退化水土流失、雨污错接威胁水质等生态问题。
对此,桂林局坚持系统治理理念,统筹生态修复与空间格局优化。创新采用近自然驳岸修复技术,有效稳定岸线、增强抗冲刷能力,并保障了水体与边坡的自然交换。同时,选用水杉、乌桕等乡土植物,构建乔灌草多层次、多色彩的近自然植物群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功能。
此外,桂林局还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巡江、绿地认养;推行“河长+检察长”协作与智慧监管,实现全流域监控;将生态知识融入中小学研学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了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多元治理良好局面。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著名的桂林老八景之一——“塔山清影”的优美意境得以再现。这一变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带动了周边消费,形成一条“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社区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通过系统修复,项目累计修复生态岸线1.54公里、恢复植被6.15公顷,种植大量乔木灌木,有效增强了堤岸防洪能力,改善了区域微气候。修复后的河段已变为集生态、游览、休闲、科普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廊道,不仅筑牢了漓江生态屏障,更提升了城市滨水空间品质。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赵李燕 文青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