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当一些传统5A景区还在竞相比拼硬件与规模时,旅游市场已呈现出另一番景象:“00后”游客逐渐成为当下旅游市场的新生消费主力;在此趋势下,传统观光游的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更渴望追求具有更强精神共鸣与参与感的旅游体验。
旅游消费的“情绪转向”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理念迭代紧密相关。回溯旅游消费的演变轨迹,其核心诉求大致与社会经济消费同频共振:以往,旅游是“走马观花看世界”的稀缺体验,人们以去过多少个5A景区、打卡过多少个地标来衡量旅行价值,本质上是通过标准化的景观消费满足“见世面”的物质性需求。
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兴起,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符号化打卡”的社交货币,游客追求的是朋友圈里的“存在感”;而如今,随着社会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迈向追求品质体验,旅游也逐渐褪去“奢侈品”的光环,成为日常选项,消费诉求更多转向了精神层面。这一转向的重要推手,是“00后”成为旅游市场新生消费主力后带来的需求迭代。
“00后”成长于物质丰裕的时代,没有经历稀缺性旅游的阶段,不会将“向他人证明”视为旅行目的,而是追求能为自己带来愉悦的精神滋养,其消费逻辑从根源上区别于前代。这种内在逻辑的差异,直接催生了三大核心需求:一是对松弛感的追求,二是对归属感的渴望,三是对自我表达的需求。
这些需求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消费行为直接倒逼行业供给端变革。即便是非传统知名景区,通过精准捕捉用户情绪需求、设计差异化体验,也能迅速出圈。一方面,景区与商家开始从“大而全”的硬件与规模建设,转向“小而美”的情绪场景打造;另一方面,行业产品设计逻辑从“我有什么就卖什么”转向“用户要什么就做什么”。作为伴随文化自信成长的年青一代,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希望追求能实现“自我表达”的个性化旅行体验,比如亲手做一幅苏绣、跟着匠人学陶艺等一系列深度参与式活动,在旅行中传递自我价值观。
这些产品的共性,在于跳出景观展示的单一思路,围绕“情绪场景构建”做文章,通过“自然景观+文化体验+社交互动”的复合设计,赋予游客主角感,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旅行中获得被治愈、被理解、被认同的情感满足。与此同时,行业盈利模式也随之升级,从传统景区依赖门票的一次性消费,转向体验付费与文创衍生带来的长期情感链接,打开了全新的价值空间。可以说,“00后”作为消费主力的崛起,不仅是需求端的迭代,更是推动旅游市场从硬件竞争转向情绪竞争的核心力量。
或许,未来最好的景区,未必是最贵、最大、最老牌的,而是最懂人、最有温度、最不端架子的那个。从“追5A”到“追情绪”,旅游市场的这场年轻态变革,将推动其走向更具人文关怀、更富个性魅力的新阶段。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