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天全县、荥经县、汉源三县为邻,南与石棉县接壤,西与康定市、九龙县毗邻,素有“康巴东大门”之称。旅游景点以大渡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不同景观组合的片区。西片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贡嘎山东坡,包括海螺沟、燕子沟、雅家埂等生态旅游区在内,是一处以冰川、湖泊、雪峰、森林、温泉等自然景观为主,唐蕃古道、红军长征遗址及磨西古镇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为辅的综合性景观旅游区。东片区以泸定县城泸定桥为中心,包括二郎山森林公园、牛背山景区、飞越岭——化林坪景区和岚安乡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在内,是一处以大桥文化、长征文化、茶马古道古遗址文化及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为主,高山、峡谷、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为辅的综合性景观旅游区。#四川#
历史沿革
隋代前泸定属羌人居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沈黎郡,泸定大渡河沿岸一些地方属郡领辖的耗牛县,但时间不长。唐宋时属吐蕃范围。中唐前,先后在大渡河东岸一些乡村设置嘉良、罗岩、当马、河东、大渡、上贵、米川等羁縻州,分隶黎、雅两州都督府,五代属鱼通安抚司。元代河西属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河东属天全六番招讨使。明代设冷边、沈边两长官司及长河西土千户。清初沈边、冷边两土司附清,分隶清溪县和天全州,并改长河西土千户为咱里土千户,属明正土司;同时,以化林坪为军事重镇,先后设“汛”“营”“协”等军制;雍正六年(1728年)置泸定桥巡检司,先隶雅州府,后属打箭炉厅。雍正七年(1729年)置化林都司。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边务大臣傅华封收缴沈边、冷边、咱里三土司印信,废除土司制,撤销巡检司(化林都司一并被撒),置泸定桥委员。是年七月以泸定桥名更泸定桥委员为泸定县。1912年设化林县和泸定县,分辖原沈边土司、化林坪地和冷边、咱里两土司管地。1913年改化林县为县佐、泸定成为单一的县,初隶川边镇守使,后属西康省政府;1950年3月22日后,初属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年11月改隶西康藏族自治区政府。1955年10月划归雅安专区。1957年1月始划属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行政区划
清代,本县未建基层政区。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行户口清查,编保甲,填注门牌。照例十户为牌,十牌为团;穷乡僻壤,畸零散居之户,各就附近联络,倘不足十户,亦可以数户成牌,数牌成团。主管十户的称牌首,十牌有团首和乡约1人,十牌以上大的乡场设保正1人。城区因有陕西、湖广、贵州、江西、四川5省籍人户,从事商业贸易,各立有会馆,因此,各设1乡约,乡约之上设总保,保正由张春山担任。各地保正大率是土司头人担任。
宣统三年(1911)改土归流时,拟分设东、西、南、北、中5路及保正,未及实施,即因清廷倾覆而罢。民国2年(1913).将81个村分为5路(区):
中路(区)县治附近,包括泸定桥东西两岸地方。
东路(区) 中路(区)东南,大渡河以东地面,包括冷碛、兴隆、加郡。
南路(区) 中路(区)西南,大渡河以西地面,包括磨西、新兴、德威、得妥。
西路(区) 中路(区)西北,大渡河以西地面,包括烹坝、沙湾、咱里。
北路(区)中路(区)东北,大渡河以东地面,包括岚安、察道。
民国19年(1930),各区设团总1人,原设保正改为团正、乡约、牌首仍旧(团首无形消失),担任中区团总的是杨子必、许昌和,东区是刘邦富、范履厚、李芳延,南区是刘品山、吴海峰,西区是李元章、张光延,北区是高有发。
民国24年(1935),推行保甲制度,划全县为6区:
第一区(城区)辖河东(嘉庆河坝至甘露寺)、河西(浑水沟至下田坝)。
第二区(冷碛区)辖冷碛、沈村、兴隆、化林(撤消县佐并人)。
第三区(得妥区)辖得妥、湾东、加郡。第四区(磨西区)辖磨西、新兴。
第五区(德威区)辖德威、杵坭。
第六区(烹坝区)辖咱里、烹坝、察道、岚安。
民国25年(1936),成立3个区署,改区团总为区长,3个区署的驻地和辖区是:
县城区署设武侯祠,管一、六两区。
化林区暑设化林坪,管二、五两区。
磨西区着设磨西场,管三、四两区。
民国26年(1937),全县改为3个区:
第一区合并原一、六两区,辖河东、河西、烹坝、岚安4地。
第二区合并原二、三两区,辖冷碛、沈村(兴隆)、化林、加郡、得妥等地。
第三区合并原四、五两区,辖磨西、新兴、德威、杵坭等地。
各区辖地,除第一区无大变动外,经历年调整后,原属二区的得妥划归三区,原属三区的德威、杵坭划归二区。民国29年(1940),撤销第一区署,成立河东镇,二、三区署仍保留。
解放后,仍沿袭3个区建制,即泸桥区、冷碛区、磨西区。设区人民政府,下设民政、财粮、文教、生产、治安、文书机构。1958年公社化后,一度撤消区级组织,1964年恢复。“文大”期间,称区革命委员会。70年代末改为区公所。第一区公所驻地泸桥,第二区公所驻地冷碛,第三区公所驻地磨西。1988年2月撤销泸桥区公所,只保留冷碛区公所和磨西区公所。区公所除设正副区长外,还设区武装部和办公室。办公室总揽一切区级事务。
民国初年,各路(区)基层设置仍分牌、团,设牌首、乡约、团正(保正改称)等职,全县共有大小81村。
民国24年(1935),推行保甲制度,民国26年(1937),区下一级为“联保”,设联保主任(由团正改称)。次为“保”,设保长(由乡约改称)。基层为“甲”,设甲长(由牌首改称)。民国27年(1938)西康建省委员会派员踏查,全县有5641户,29794人,编为3个区,13联保,48保。第一区(署治设县城):河东联保578户,2777人;河西联保644户,3426人;烹坝联保297户,1538人;昂州联保351户,1551人。第二区(署治设化林):冷碛联保583户,3282人;兴隆联保673户,3860人;化林联保146户,769人;加郡联保335户,1710人;得妥联保388户,1813人。第三区(署治设磨西):磨西联保451户,3220人;新兴联保381户,1708人;德威联保352户,1829人;杵坭联保462户,2311人。
民国29年(1940),实行新县制,改联保为乡,成立乡公所,废联保主任,设正副乡长、乡队副(训练壮丁)、户籍干事、调解委员等职。同年撤销第一区署,成立河东镇:联保建制时,属二区的得妥和三区的德威、杵坭,建乡后,分别划归第三区和第二区,撤销化林联保,作为1个保并人兴隆乡;联保建制时,湾东属磨西,建乡后划给得妥。全县共12乡镇,49保,393甲。
1950年3月22日,泸定解放,全县行政区划暂沿民国时期旧制。1951年10月,将原来的12个乡镇划为22个乡,选举乡政府委员,成立乡人民政府,设主席、委员分管武装、财粮、民政、治安、文教、生产、税收、交通等工作;废保甲制,改划为91个村。
1956年,第一区将瓦窑乡、咱里乡合并于泸桥;第二区新民乡合并于冷碛乡,化林乡、都宫乡合并于兴隆乡;第三区蔡阳乡、共和乡合并于磨西乡,湾东乡、新华乡合并于得妥乡。全县共岚安、烹坝、泸桥、田坝、冷碛、兴隆、杵坭、加郡、德威、得妥、磨西、新兴12个乡。
1958年,全县3个区共成立8个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田坝、杵坭、德威、新兴,全县共12个人民公社,共54个大队,247个生产队。
人民公社组建管理委员会,设正副社长,下设林业、农技、水利、兽医、会辅、计划生育、广播、电影八大员;群团妇女组织;武装部、调解及治安保卫组织;另有文化站及社队企业等。
大队设正副大队长、管理委员会。下设调解、治保、贫协、会计,另有妇联等组织;生产队有正副生产队长、保管、会计、出纳等员,其余按大队组织设小组。
1983年底~1984年春,按照新宪法精神,实行政社分设,改人民公社为乡,改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人民政府,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87年1月大坝村改为大坝、挖脚2村,海子村改为海子、三岔2村。
1988年以设3个区公所、2个镇人民政府(泸桥、冷碳)、10个乡人民政府。同年2月,撤销泸桥区公所,保留冷碛区(即二区)和磨西区(即三区),区公所除设正副区长外,还设区武装部和办公室,办公室统揽一切区级事务。
1990年6月,德威二村划为2个行政村,至此,全县村民委员会为57个。
1992年11月,根据川委发[1992]16号、川府民政[1992]166号、甘委发[1992]37号文件撤区建镇,由副书记黄启华、副县长崔均牵头,县民政、财政、乡企、组织、人事、档案等单位参与。撤销冷碛和磨西2个区公所,撤销兴隆乡、磨西乡,组建磨西、兴隆2个镇。原区公所人员、档案、财产等移交给区公所驻地的镇政府。原磨西区的2名工作人员,1人调人磨西镇、1人调人新兴乡;原冷碛区的8名干部,分别调进县矿产公司和冷碛镇。泸定县即由原来的2镇10乡,变成4个镇(即泸桥、冷碛、兴隆、磨西)8个乡。根据川委发[1992]16号和川人发[1993]13号文件,1992年11月,4个镇升格为区(科)级机构。
1992年底辖2区、2镇、10乡,3个居民委员会,8个居民小组,56个村民委员会,247个村民小组。
1993年11月,8个乡升格为区(科)级机构。
1996年,泸定县辖4个镇、8个乡:泸桥镇、冷碛镇、兴隆镇、磨西镇、岚安乡、烹坝乡、田坝乡、杵坭乡、加郡乡、德威乡、新兴乡、得妥乡。县政府驻泸桥镇。磨西镇归属甘孜州人民政府直接管理,被命名为海螺沟管理局。
2003年5月,中共甘孜州州委、州人民政府经过研究,成立贡嘎山海螺沟风景区管理局(甘委常纪[2003]6号),属正县级,赋予管理局对海螺沟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和对磨西镇、新兴乡的开发管理职能。文件要求坚持“州、县共管,以州为主”的原则,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对海螺沟景区及周边资源实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统一执法”)。管辖范围为“一乡一镇(即新兴乡和磨西镇)、四沟一埂(即海螺沟、燕子沟、磨子沟、南门关沟和雅家埂)”。在管理范围内,均由景区管理局统一行使行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管理职能。
2004年,泸定县辖泸桥、冷碛、磨西、兴隆4个镇和岚安、烹坝、田坝、杵坭、加郡、德威、新兴、得妥8个乡。
2015年辖4镇8乡(泸桥镇、兴隆镇、冷碛镇、磨西镇、岚安乡、烹坝乡、田坝乡、杵坭乡、德威乡、加郡乡、得妥乡、新兴乡)、7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145个村民委员会、179个村民小组。
201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得妥、烹坝、新兴3乡撤乡建镇,新兴乡改名燕子沟镇,至此泸定县辖7个镇(泸桥、冷碛、磨西、兴隆、得妥、烹坝、燕子沟),5个乡(岚安、田坝、杵坭、加郡、德威)。
2019年,撤销田坝乡,划归泸桥镇管辖。撤销杵坭乡,划归冷碛镇管辖。撤销德威乡、加郡乡,设立德威镇。
2023年全县辖8镇1乡(泸桥镇、燕子沟镇、冷碛镇、磨西镇、兴隆镇、德威镇、得妥镇、烹坝镇、岚安乡)、7个居民委员会、23个居民小组、23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4年,全县辖8镇1乡(泸桥镇、冷碛镇、兴隆镇、得妥镇、烹坝镇、德威镇、磨西镇、燕子沟镇、岚安乡)90个村民委员会、259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居民小组23个、村民小组236个)。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