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欢歌笑语。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形成长达八天的“超级黄金周”,为全国文旅市场注入强劲动能。在这场全民共庆的节日盛宴中,榆林市紧扣“文化赋能、融合发展”主题,以“文化+景区”为核心载体,通过“非遗展演+特色活动+精品线路+消费券”组合拳,整合全市优质文旅资源,全面优化服务供给,打造多元化、沉浸式、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新场景,成功打造“主客共享、全民参与、全域联动”的假日文旅新生态,推动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消费活力,显著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2025年双节假期
榆林市精心策划组织了110余项文旅活动,文旅市场呈现出“人气旺、消费热、体验佳、口碑好”的强劲态势。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榆林市接待国内游客393.84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9.65%;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24.2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2.44%,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央、省级、地方及行业媒体多层次、高密度聚焦报道,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生动勾勒出一座边塞古城向现代文旅名城跃迁的时代图景。
01
顶层设计引领
构建多元融合的文旅活动体系
榆林,这座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地域文化。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需求,榆林市坚持系统思维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将文化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引擎,构建起涵盖文艺演出、群众文化、非遗体验、旅游推广四大类别的立体化活动体系,实现了从“看风景”到“品文化”、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参与”的深刻转变。
双节期间,全市上下张灯结彩,红旗飘扬,节日氛围浓厚。文旅活动以“边塞古城·时代新貌”为主线,围绕“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新业态场景引爆市场、美食IP拉动消费、主客共享惠民体验”四大维度,通过系统化策划、项目化推进、品牌化运营,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旅发展格局。
在自然景观方面,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化身紫色浪漫花海,花海中错落着木屋民宿,推窗即景,花香浮动,成为游客驻足休憩的理想之所。红碱淖第五届沙滩寻宝,波浪谷火焰沙滩表白墙快闪合唱表白祖国等活动,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互动体验相融合,在欣赏壮美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度参与其中,留下难忘而独特的旅行记忆。在历史文化方面,镇北台长城文化展示、高家堡古镇民俗活动、石峁遗址主题展览等,让千年文脉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在红色旅游方面,杨家沟革命旧址、神泉堡纪念馆等红色景区迎来参观高峰,各地推出的“重走转战路”,让革命精神在沉浸体验中薪火相传。在文博场馆方面,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掀起观展热潮,成为市民游客假日文化生活的重要选择。
通过统筹自然、历史、红色、非遗、文博等多元资源,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也实现了从“观光游”向“体验游”“沉浸游”的转型升级。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让非遗“活起来”
节日期间,榆林市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榆林古城的“古城迎国庆·各族乐不停”国庆活动、府谷县的“月映府州·情暖中秋”文化民俗体验等活动,将传统节日氛围与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说书、横山老腰鼓等非遗项目在各大景区进行现场展演,打破了静态展示的局限,让市民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非遗的魅力。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陕北有个高西沟》倾情上演,通过高水准的艺术创作,将陕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精神风貌以视听盛宴的形式呈现,提升了文旅产品的品质与感染力。
榆阳区非遗小剧场内陕北道情、榆林小曲、陕北唢呐等非遗节目轮番上演,让古城充满生机活力。夜幕降临,榆阳书场内座无虚席,豪迈奔放的陕北说书引得满堂喝彩,掌声不绝。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以“黄土情·迎华诞”为主题,通过人偶、小丑互动演出、舞台剧《千年黄土情》、非遗文化演出等,打造了一场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文旅盛宴。波罗古堡景区民歌演出、古老的“绣球传情”互动表演、“钓蟹争霸赛”等一系列古今交融的特色活动为这座被誉为“佛掌上的明珠”的古堡增添了无限魅力。
2
新业态场景引爆市场,让年轻群体“留下来”
为吸引Z世代等年轻消费群体,榆林市积极培育和引入“文旅+”新业态,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体验的新场景,推动文旅产品从单一观光向复合型消费转变。
开心麻花爆笑奇谈大戏《开心聊斋·三生PLUS》在榆林保利大剧院爆笑上演,作为职场打工人必刷剧目,本剧颠覆想象,把“地府”解构成内卷的职场,解锁假期新体验~
靖边县波浪谷景区以“中国红”点亮“丹霞红”,火焰沙滩表白墙前快闪合唱深情告白祖国、“中国红+丹霞红”主题美拍打卡定格国庆记忆、非遗民俗互动表演、赤壁丹霞欢乐大舞台上的霸王鞭、腰鼓、跑驴、划旱船、陕北民歌与古风舞蹈等民俗展演妙趣横生,成为年轻情侣与亲子家庭的热门选择,打造了一个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假期。
清涧人生影视城凭借《人生之路》等热播剧的IP效应,打造“80年代”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在“70、80致青春”的怀旧游戏中翻花绳、滚铁环,不仅找回了童年记忆,更让这座“宝藏小城”火出圈,带动了村民端起“文旅碗”、吃上“影视饭”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此外,首届土豆文化周、NPC角色扮演、实景剧本游、汉服体验等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活动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节日的娱乐体验。
3
美食IP拉动消费,让舌尖记忆“传出去”
“食”是文旅消费中最直接、最持久的驱动力。国庆假期,榆林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热闹非凡,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榆阳老味道”,吃刚出锅的刀刀碗托、滋滋冒油的羊蹄,汤鲜味浓的羊肉面,为游客呈现了一场舌尖上的陕北风情盛宴,成为榆林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
同时,榆林市深挖长城沿线饮食文化,举办首届长城美食周暨榆林食神大赛,将地方特色美食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文旅产品。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榆林独特的地方美食文化,更通过比赛、品鉴、展销等形式将美食IP与节庆旅游深度绑定,有效拉动了餐饮消费和农产品销售。CCTV17播出的美食纪录片《榆味无穷》以“铁锅炖羊肉”为切入点,解码榆林饮食密码,赋予寻常美食深厚的文化意蕴,极大提升了榆林美食的品牌辨识度与传播力。
4
主客共享惠民体验,让全民参与“热起来”
文旅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榆林市始终坚持“主客共享”理念,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注重满足本地市民的文化需求,推出一系列普惠性、公益性活动。
全市各级图书馆、博物馆联合开展“亲子手工课”“绘本精读”“民俗体验”等活动,吸引众多家庭参与。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整体消费水平,真正实现了“游客满意、市民受益、经济提振”的多赢局面。
02
全媒体矩阵传播
立体化放大城市品牌声量
高度重视宣传推广工作,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积极运用创新营销手段,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提升引流实效,实现了宣传推广的广覆盖、深渗透、强效应。
1
中省媒体聚焦转型成果,提升城市能见度
中省媒体对榆林文旅动态保持高度关注,多频道、多栏目密集报道,充分彰显榆林从“能源重镇”向“文化名城”转型的积极成效。
榆林古城非遗民俗展演火上央视《晚间新闻》;中文国际频道《传统节日新玩法》专题片以全球视野解读榆林非遗巡游、AR互动等年轻化表达方式,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活力;CCTV13聚焦红碱淖生态修复工程,报道“秋日观鸟+沙漠体验”生态旅游线路。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西部网和起点新闻等省级媒体对假日期间特色活动进行持续报道。
2
精品线路优化供给,满足多样需求
针对不同游客的偏好和时间安排,榆林市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一核三带”四条主题鲜明的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同时配套推出了详细的1日游、2日游、3日游精品攻略。系统化的线路产品供给,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有效优化了旅游体验,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