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至10月8日,成都图书馆以“墨韵庆华诞·书香绘蓉城”为主题,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形式新颖的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将非遗体验、经典诵读、川剧展演和趣味互动等多种元素深度融合,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内精彩呈现,吸引了数千名市民积极参与。市民们徜徉于沁人书香与雅致墨韵之中,在文化熏陶里深化家国情怀,携手绘就蓉城文化的崭新画卷
据统计,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成都图书馆共接待读者逾10万人次,举办线上线下文旅活动9场,逾50万人次参与活动(含线上直播)。
非遗创享:指尖传承家国记忆
10月1日上午,非遗竹编体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7岁的刘鑫坐在操作桌前,在传承人朱琳的悉心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一根根彩色的竹篾——这些宽不足1厘米的篾条,需先将毛竹剖成竹片,再经过煮制、晾晒、刮青等多道工序,才能变得柔韧且不易虫蛀。以“挑一压一”的基础编织法逐步推进着,只见那竹篾在她稚嫩的指尖灵活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天坛图案的彩色竹编装饰画便渐渐成型。刘鑫兴奋不已,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我要把这幅画挂在家里,告诉爸爸妈妈这是我自己做的!”参与者王女士也表示:“孩子不仅体验了竹编这项非遗技艺的精巧,也培养了爱国情怀,这样的活动比课本知识更加生动鲜活、引人入胜!”
童声诵国:经典诗篇激荡爱国情怀
10月1日下午,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童声嘹亮,如黄莺出谷。百余名青少年以“叙事朗诵+情景表演”的创新形式,深情演绎《开天辟地》《浴血荣光》等经典篇章。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激昂的语调,将观众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当《万声颂祖国》的悠扬旋律响起,全场观众被深深感染,自发起立合唱,歌声响彻整个报告厅,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观众陈先生眼眶湿润,动情地说:“孩子们的朗诵让我热泪盈眶,仿佛亲眼目睹了祖国百年奋斗的壮丽画卷,感受到了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此外,10月8日的“戏韵书香·成渝双城记”活动中,川剧《变脸》绝技惊艳亮相。演员在舞台上瞬息万变的脸谱,引得观众阵阵惊叹,掌声雷动。重庆图书馆联合发布的坊刻曲本图录,更是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古籍研究者刘先生赞叹不已:“两地文献的数字化共享,为川剧研究打开了全新的窗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便捷的途径!”
趣味互动:全民共赴文化盛宴
双节期间,图书馆负一楼下沉广场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欢乐与文化气息的“文化游乐园”。在“秋韵飞花·诗乐雅集”诗词竞赛中,市民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参与。他们随机抽取“月”“秋”等字卡,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即兴背诵相关诗句。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退休教师张阿姨凭借一首《水调歌头》赢得阵阵掌声,她笑称:“我背了《水调歌头》,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重温了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
而在“点墨绘华诞”6米长卷前,市民们纷纷拿起画笔,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用绚丽的色彩勾勒出天府塔、熊猫等具有成都特色的元素,共同完成这幅献礼祖国的巨作。参与绘画的小朋友杨阳认真地说:“我画了火箭和五星红旗,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辉煌成就!”
中秋雅韵:红楼一梦品团圆
10月6日的中秋专场活动以“悦读中秋·趣享团圆”为主题,巧妙地将《红楼梦》经典与传统节日习俗深度融合。在“蹴鞠趣团圆”体验区,亲子家庭齐上阵,轮流射门,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场地。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着传统运动的乐趣,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而在“书香映红楼”讲座中,红学专家马经义旁征博引,深入解读《红楼梦》中的中秋宴饮礼仪。配合悠扬的古琴演奏与深情的诗词诵读,讲座现场营造出一种典雅、古朴的氛围,令听众沉醉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大观园的中秋盛宴之中。市民李女士感慨道:“以前只知中秋吃月饼,今天听了马老师的讲解,才真正懂得了‘凸碧堂品笛感凄清’的深意,这样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有厚度、更有韵味。”
成都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精心策划并开展此次系列活动,旨在通过非遗活化、经典重述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使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未来,成都图书馆将持续发力,不断推出“阅读+文化”创新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让蓉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成都图书馆
云上深夜快递记者:余洋
编辑:吕春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