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游客在辽宁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内的商铺选购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假日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盘王界景区将“瑶族离贯歌”等非遗表演融入景区,让游客感受民族风情。
高如金摄(人民图片)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德夯苗寨,演员进行鼓舞表演。
刘振军摄(人民图片)
缤纷绚丽的巨型花坛演绎盛世华彩,明艳的“中国红”在街头巷尾飘扬……金秋时节,国庆、中秋“双节”相逢。8天的假期里,大街小巷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团圆和睦的欢庆氛围。
“国的庆典”与“家的团圆”在丰收时节相遇,引发广大网友的热切共鸣。“生日快乐”“为祖国比心”等祝福语刷屏社交网络,有网友评论说:“大国盛景与小家烟火相互交织,共同绘就这份独特而珍贵的节日记忆。”
烟火里的中国
烟火人间,双节同庆。节日里的中国,各地非遗展演、文旅集市人头攒动,夜经济、夜文化持续升温。繁荣的市场,火热的消费,成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鳞次栉比的商铺摆满了各种特色商品,空气中米酥的甜香和豆花的热气撩动着来往游客的味蕾……据人民网报道,国庆、中秋假期的重庆市永川区松溉古镇,在夜幕降临后依旧延续着白日的热闹。“白天逛了一遍不够,晚上还想再来感受一次,夜色里的古镇是完全不一样的意境。”趁着假期到重庆游玩的山东游客郑广新说。
这个“十一”长假,夜食、夜购、夜游等夜间文旅消费业态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在甘肃省兰州市,游客登上“夜游黄河”游船,沿航线欣赏两岸都市夜景;在上海市徐汇区,西岸大剧院外墙上的建筑投影秀,引得游客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美景……网友“静水流深”说:“夜晚时分的璀璨光影映衬出城市间升腾的‘烟火气’,这正是中国消费市场潜能持续释放的生动写照。”
除了传统观光游,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人们期待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熏陶。
10月6日,江苏省南京市熙南里街区甘家大院,从茶馆到戏台,从回廊小亭到假山曲桥,处处皆舞台,幕幕皆美景。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在这里上演的是沉浸式夜游《今熙有戏》,游客可跟着武生学耍枪花,伴着戏曲片段练一段水袖,在月色里听一折《贵妃醉酒》,同时还能换上戏服登台体验。“看了这么多年戏,没想到自己还能站上戏台唱一回!”老戏迷刘女士提前2小时便抵达现场,经过贴片、包头、装扮,在专业演员指导下登台亮相,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在各地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非遗的身影。今年“十一”假期,非遗传承的舞台融入景区、市集、展览和节会等多元场景,有了更多烟火气。
据环球网报道,假期期间,陕西省文化馆举办“月圆国盛——非遗拾趣游园会”系列活动,全景式呈现陕西非遗,涵盖陕北秧歌、华县皮影、凤翔木版年画、西安鼓乐等近2000件非遗精品。“我们希望通过活动,让传统非遗从‘被观看’的对象变为‘可参与’的体验,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传统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田丹青说。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截至10月7日18时40分,2025年国庆档档期总票房(含预售)已超17亿元。同时,在这个双节假期,“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成为大众出行新潮流,多部热映影片的取景地随之成为旅游打卡点。在江西南昌西客站候车厅,多块大屏正轮播“跟着电影去旅行”系列短视频。准备前往重庆的吴女士表示,《刺杀小说家2》的取景地和当地火锅文化共同促成了这趟旅程。网友“诸葛牵羊”评论称,“伴随‘电影+旅游’‘电影+美食’等的兴起,由电影带动的文旅消费增长强劲,电影产业正从传统票房经济转为多元消费生态,成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流动中的中国
这个假期,从城市商圈到乡村民宿,从景区打卡到田园体验,假日经济的触角正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交通网络的完善为这种延伸提供了硬件支撑,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据统计,国庆、中秋假期前半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再创历史新高,累计约12.43亿人次,日均值超过3.1亿人次,流动中的中国展现出强劲活力。
10月4日,迎着灿烂的阳光,G8167次复兴号列车准时抵达位于吉林省的长白山站,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定格高铁驶入的瞬间。“原来路上来回要8个小时,现在多出了半天时间,看完长白山,还想去331国道转一转,看看红叶。”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游客小李说。据央广网报道,随着沈(阳)佳(木斯)高铁沈白段正式开通,乘坐高铁去浏览红色景区、观赏漫山红枫,成为游客们的热门选择。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后,京津冀地区至长白山形成了快速客运通道,抚顺、通化、白山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并融入全国高铁网。网友“蝶影迷纷”表示:“高效的出行,打破了‘旅长游短’的瓶颈,让游客可以跟上‘枫叶变红’的步伐,打卡每一处迷人的秋色。”
这个假期,人们正逐渐告别“打卡式”的匆匆赶路,更追求“沉浸式”的体验,让出行更有趣,让路程变旅程。“一路行,一路游,是种新体验!”10月2日,广东省深圳市蛇口邮轮母港,市民林先生携家人登上“招商伊敦”号,开启8天7晚邮轮之旅。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凭借舒适便捷、体验丰富的特点,邮轮游成为假期出行新选择。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水路旅客发送量预计达1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6%。
国庆、中秋假期,流动的活力早已跨越国界。据央视网报道,受免签政策、离境退税、支付便利等利好影响,中外旅客跨境游需求旺盛。“没想到在飞驰的中国高铁上,还能体验中国文化。”在福建福州至广东广州南的G1609次列车上,法国旅客艾玛和安德雷体验了茉莉花窨制工艺流程,在品尝了亲手制作的茉莉花茶后,两人用并不流利的汉语频频感叹:“香!”网友“蓝水夜”对此评论道,“非遗与高铁的邂逅,让外国旅客还未到达目的地,便与中国文化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网友“翠竹子谦”留言说:“随着航班增开加密、支付方式、离境退税、双语服务等一系列跨境消费便利举措的密集落地,相信外国游客的‘China Travel’将逐渐转向深度游。”
团圆里的中国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家国同庆,映照出千年文化的新生,同心筑梦的温暖图景。
“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中秋与家人团圆赏月,是许多人的期盼。据人民网报道,10月6日晚,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正在举办长街宴,席上是一道道南浔美味,桌边是一个个团圆家庭。天上月圆,人间团聚,定格了中秋最温馨美好的瞬间。“以前过中秋,我们通常是在家吃团圆饭。这次来水乡古镇游船赏月别有韵味,有长街宴、特色演出,既古老又新潮。”游客孔祥文说,他带着父母旅游过中秋,“抬头是圆满的月亮,身边是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各地中秋的习俗,很有意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节日前后,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中秋活动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织密情感纽带,让家国情怀在社区邻里间自然生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到来之际,安徽省凤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满“诗意”。来自周边小区的孩子们吟诵所学的古诗词、分享体会,感受中秋诗词中的家国之思。网友“沿河路斯特”认为,这样的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发挥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引领群众,凝聚起邻里间的向心力、家国同心之力。
有人星夜赴团圆,有人点亮团圆路。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台风“麦德姆”过境广东省湛江市,南方电网4万多人逆风前行,抢修队的头灯成了特殊的“月亮”,在泥泞中跋涉,在杆塔上作业,他们用双手连接起万家灯火。广东消防救援机动队伍中的救援人员柯炳龙是湛江人,这次归来,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说,小家的团圆暂时放下,是为了更多人的团圆。网友“桃李满天下”评论道:“同一轮明月,见证着小家的温馨,更照亮大国的奋进。”
奔涌的活力、不懈的前行,让团圆更有力量。网友“明河”说:“国庆遇中秋,家国共团圆,今年的‘十一’假期不一样。”网友“旷北”说:“今夜,明月照亮神州奋进路;明日,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继续奔赴更美好的未来。”(刘乐艺 李许添)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0日第05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