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葡萄牙特派记者 王佳琳
俯瞰“启蒙井”
在意大利叙事长诗《神曲》中,作者但丁描述了自己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故事。在但丁笔下,地狱有9层,炼狱有9层,天堂也有9层,它们的每一层都呈圆环状,向上或向下“递进”,组成“光暗交织”的异世界。在现实中,有一个地方会让人联想到但丁笔下的异世界,这就是葡萄牙辛特拉镇的“启蒙井”。那是一座27米深的“倒置塔”,共有9层,设有螺旋向下的阶梯。
充满神秘色彩的“启蒙井”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感悟人生”。因其结构酷似中国小说《鬼吹灯》里的古墓建筑“九层妖楼”,很多中国网民把这个地方称为“西方的九层妖塔”。《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走下“启蒙井”,来了一次探索“异世界”的“精神之旅”。
“启蒙井”是葡萄牙辛特拉镇郊区雷加莱拉庄园的一部分。庄园历史悠久,17世纪初具雏形后,曾在多个欧洲贵族之间易手,被不断改造、更名。根据民间传说,庄园雷加莱拉的名字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的庄园主人认为站在花园塔楼向外瞭望的景色“让人感到愉悦”,相应的葡萄牙语词汇音译为“雷加莱拉”。1892年,庄园迎来新主人巴西富商安东尼奥·蒙泰罗,蒙泰罗聘请意大利建筑师、布景设计师路易吉·马尼尼对庄园进行设计改造。“启蒙井”就诞生在那次设计改造中。
辛特拉镇郊区多山,植被丰富,雷加莱拉庄园依山势起伏而建,园内布景高低错落,“启蒙井”位于高处,是很多游客探索庄园的第一站。《环球时报》记者也不例外,从庄园大门顺着小路向上,途经被青苔覆盖的瞭望台、枝叶繁茂的参天古树、装饰着雕花石刻的凉亭,步行不到10分钟,就看到一处假山花园。
“启蒙井”的入口并不明显,记者顺着人流和游客排队标识,才在多块巨石之间摸到入口。通往“启蒙井”的小路几乎仅容一人单向通过,只在“启蒙井”螺旋向下的阶梯前,空间略微宽敞。景区在这里安排了工作人员维持秩序。
围绕中间的圆形露天空间,阶梯从左侧螺旋向下。记者从最高处向下望,深绿色的青苔附着在斑驳的石块上,顺着侧壁“螺旋向下”,越到深处阳光越难到达,视野由亮渐暗,好像通向未知世界……
开始向下走,阶梯左侧是结实的石壁,右侧是廊柱和拱形镂空,能通风透光。很快,记者就知道景区为何在这里安排工作人员。阶梯很窄,很难容两人对向错身,不少游客选择向下走一层或两层后拍照,利用较强的天光,如果前面的人拍照时间太长,后面就会“堵车”。工作人员会适时提醒“不要滞留”。
从最高处一层一层向下螺旋,记者没有每一层都侧头观察,只是低头前进。当光影渐弱,失去判断外界变化的参照,耳边只能听到双脚与岩石接触的声音,心中渐渐产生不确定——不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会不会就这样去到另一个世界?
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眼前的石阶终于变成平路,记者才意识到已经来到“启蒙井”底部。因为“启蒙井”中间的圆形露天空间被围栏挡住,大家便将手机探出去,镜头朝上,收获从底层到顶层“启蒙井”由暗转亮的照片。记者也拍了一张,照片上的“启蒙井”传递出一种“渴望光明”的情绪。
巧妙利用光影之变,“启蒙井”神秘氛围的背后是庄园主人蒙泰罗对精神世界的思考。
进入“隧道迷宫”后,《环球时报》记者在岔路口挑选一条路向前,尽头是一处瀑布,日光穿过水帘射进隧道,视野豁然开朗,不远处的小桥在绿植中若隐若现,这“突如其来的美好”让人不禁感叹设计者的巧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