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长安月圆话昭君”主题活动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举行,此次活动既是对西演·西安易俗社秦腔大剧《昭君行》走进昭君故里宜昌演出成功的庆贺终章,也是“新昭君出塞”大型文旅探秘活动走进西安的开篇序章。秦腔声声中,市民游客们不仅见到秦腔舞台上的王昭君“回长安”,还被工作人员送上满手中秋礼,王昭君“和平、包容、家国”的情怀,在中秋佳节重焕新的生命力。
活动现场
中午时分,一声厚重的钟声穿透长安上空,易俗社文化街区中,群舞《昭君行·出塞》应声而起。水袖翩跹间,仿佛重现了当年昭君辞汉时的家国情怀,鼓点铿锵里,又融入了易俗社传承百年的秦腔风骨。此刻的易俗社,既是艺术的殿堂,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不久前,百年易俗社带着《昭君行》远赴湖北宜昌,让昭君故事在其故里焕发新生,如今,这场“喜迎昭君回长安”的仪式,让文化的血脉从远方流回故土,在中秋团圆夜续写佳话。
活动现场
“朔漠秋高骏马肥……”在伴唱音乐中,“昭君”怀抱琵琶,从彩车中款款走出。那抹身影,是历史书页里的经典定格,也是今日舞台上的鲜活传承。当象征西安城花与民族团结的石榴递到昭君手中,一颗果实承载的不仅是地域符号,也是“昭君出塞”所蕴含的和平、融合之魂。当年,昭君以一己之力促进汉匈和睦,今日,易俗社以一出剧目、一场活动,让这份精神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延续,让“民族团结”的主题在长安月圆之夜愈发鲜明。
活动现场
人群中,家住易俗社附近的西安市民李女士举着手机记录着这一幕,“从小就听老人讲昭君的故事,今天在中秋节能看到这样的演出,感觉历史和现实真的连在一起了。”
活动现场
随后的演出环节,更是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昭君行·望月》将昭君的思乡与家国大义融入唱腔;琵琶独奏《云宫迅音》用灵动旋律打破时空界限;《昭君行·出塞》《草原中国梦》或是再现历史场景,或是歌颂新时代的草原情怀。埙独奏《神话》让千年古乐器的呜咽与现代舞台碰撞;古琴演奏《明妃曲》用清越弦音诉说昭君的传奇人生;直至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惠敏莉唱响《昭君吟》,秦腔的豪迈与细腻交织,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你就是草原上最美的月亮》让“长安月圆”的意境与“昭君归来”的喜悦完美融合。
活动现场
在街区记者见到了宜昌游客张先生,他难掩激动:“之前在我们宜昌就看了易俗社的《昭君行》,这次国庆假期正好在西安旅游,听说有‘昭君回长安’相关的主题活动,特意来看看,感觉就像追着一场文化之旅。从昭君故里到长安,看到两地因为同一个故事连接起来,特别有意义。”
活动现场
“昭君不是史书里的一个名字,她的家国大义、她的包容智慧,是能跨越千年打动现代人的精神内核。我们用秦韵唱‘昭君’,就是想让古老剧种与历史人物对话。”伴着易俗社原创秦腔历史剧《昭君行》主题曲,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惠敏莉深情地说,“这次‘长安月圆话昭君’活动,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
惠敏莉与戏迷同唱秦腔
在她看来,这场中秋活动,早已超越了一场普通的演出仪式:它是易俗社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以《昭君行》为载体,让古老的秦腔艺术与现代文旅需求同频;它是“新昭君出塞”的生动实践——从昭君故里宜昌到文化古都西安,从舞台演出到文旅探秘,让昭君故事从历史深处走向大众生活;它更是长安与昭君之间的一场千年对话,从秭归启程、再从长安出发,走向朔漠……“昭君”循着文化的脉络在中秋之夜共话传承与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