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过去,上海在这八天里展现的消费活力令人印象深刻。各类文旅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和境外游客专程前来,各大商圈的销售更是火爆,很多地标人流如织。
可以说,上海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也折射出假日经济对城市消费的有力撬动。当假期过去,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是,这种充满活力的经济业态,如何不仅停留在节假日期间?这份“撬动作用”,如何不只成为节假日的特有现象?在笔者看来,假日经济的模式和一些具体举措,为城市的常态发展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照,其正面效应应当且完全可以具备某种可持续性。
特别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恰逢上海旅游节、光影节、网球大师赛等等,一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体验到了更具魅力的“夜上海”。
据媒体报道,假日期间,上海很多夜间户外观景平台成了热门打卡点,不少餐厅乘势将营业时间延长到0时,一些餐厅深夜时分户外上座率仍有近五成,有的餐厅假期中几乎全天都有人排队。在光影节舞台之一的西岸梦中心,假期前三天,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7%,销售额同比增长96%。刚闭幕的上海旅游节更是将夜间消费纳入核心板块,通过联动光影节升级夜间消费体验。
夜经济的拉动作用当不限于假期,这与上海游客构成的特殊性有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来上海旅游的除了国内游客,还有大量境外旅客。今年1月至8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552万人次,同比增长37.08%。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四天,浦东机场出入境客流就达到了41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24%。在这一背景下,让夜间活力持续释放,可以说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对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而言,旅游并不区分假期与否。无论何时来到上海,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文化魅力的期待是相同的,对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是持续存在的。这也意味着,夜经济的供给应当超越“节假日模式”,向常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相关管理和经营主体不妨多考量考量,如何将假期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延续巩固下来,使其成为激活夜经济的常态化操作。比如,餐饮企业是否可以适度延长营业时间,满足夜间消费需求?商业综合体能否在平时也适当举办活动,推迟闭店时间?城市中能否规划更多持久营业的公共空间?那些在假期中大受欢迎的美食集市、夜市等,是否可以考虑常态化运营?那些在假期中大受欢迎的文化活动,能否通过夜场、深夜场平衡客流,和商圈进一步联动?
这些改变必然会对城市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夜间人流的聚集,需要配套交通、安保等措施的及时跟进,而且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也存在差异,更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另一方面,延长营业时间也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加,商家需要权衡投入与产出。诸如此类,都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前期调研,与企业、商户充分沟通,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一哄而上。
进一步说,夜经济还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现象,更是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体现。对上海来说,要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理应拥有与其地位和能级相匹配的夜间生活形态。并且,这种形态应当是多元的、可持续的,有温度的,松弛而又不乏保障的,既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又能契合城市夜间运行规律。
说到底,城市与夜经济是双向赋能的关系。城市的文旅资源、商业基础、公共服务,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而夜经济的繁荣,则通过消费刺激等途径反哺城市活力。这种良性互动,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关乎每一位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原标题:《上观时评|“夜上海”的活力,当不止于国庆假期》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