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各大文博场馆成为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沉浸式体验与贴心服务,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以创新表达和深度叙事,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与魅力。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以“月满华诞·幻游三国”为主题,推出262场活动,8天累计接待观众82.4422万人次、单日接待观众最高达14.3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2.66%和14.91%。其中,文物区观众接待量27.3048万人次,同比增长45.38%。文创收入同比增长21.18%。
博物馆通过AI打卡、沉浸式场景、互动演出等方式,实现从“文物陈列”到“情境编织”的转变。“画卷三国・幻境美学”场景、小诸葛机器人对弈、三国主题创意市集等,让游客在参与中重构对三国文化的感知。中秋夜的“祈愿三国·心灯映祠”活动,以及“三元及第”“乾坤正气”等精品展览,进一步强化了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金沙遗址博物馆假期累计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博物馆推出80余场文化活动,融合展览、非遗、演出、研学等多种形式,为游客打造了一场“可听、可看、可触”的文化盛宴。其中,三大展览同期开放:“走进金沙”深度解读古蜀文明;“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展现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玉映金沙——玉文化科普展”通过互动装置让玉文化“活”起来。此外,“寻香金沙・青韵雅集”还原宋代生活美学,非遗手作、文艺演出、亲子研学等活动也广受好评。
杜甫草堂以“新场景、新体验、新消费”为主线,八天接待观众32.5万余人次。首次亮相的“李白”“杜甫”数字人成为全场焦点,观众可裸眼对诗、提问互动,实现“与诗圣诗仙并肩对话”。此外,非遗手工艺市集“广厦十二间”集结蜀绣、竹编、蓝染等十二大非遗项目,重现唐风市井繁华。古装情景讲解、唐风服饰体验、中秋古琴雅集、名师诗学讲座等活动,也共同织就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盛宴。
四川博物院在假期中也表现亮眼,共接待观众81934人次,同比增长19.5%;提供讲解354批次,同比增长78.8%;举办活动47场次,较去年增加15场;导览器使用4674台,增长19%,反映出公众对高质量文化内容与服务需求的显著提升。
今年双节期间,四川文博机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与讲解,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情境营造、情感联结与产业协同,构建起一个个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参与温度的公共空间。从武侯祠的“三国幻境”到金沙的“古蜀雅集”,从传统展览到沉浸体验,四川各大博物馆正以更年轻、更开放、更立体的姿态,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品牌共建,助力假日文旅市场蓬勃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