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恒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湖北襄阳的“侠义文化公交车”刷爆社交平台。车厢里,刀剑装饰、仿古灯笼与战鼓营造出了金庸武侠世界的氛围,从3000名公交员工中海选的“郭靖”“黄蓉”化身司机,连服装都是请电影剧组妆造师1:1复刻的83版《射雕》样式。这趟免费开放的主题公交,不仅成了市民打卡的“移动景点”,更用接地气的创意让襄阳的武侠底蕴与历史记忆“动”了起来,为城市文化传播写下了生动注脚。
文化传播的魅力,并不局限在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中,也能融入生活的场景化体验里。襄阳本就带着“侠义基因”,金庸笔下的襄阳城是无数人心中的武侠符号。可文化若只停留在书本、景区介绍里,难免显得遥远。而这趟侠义公交,恰恰把文化搬进了日常通勤,乘客刷卡上车,好似踏入武侠世界,与“郭靖”司机聊两句,就能勾起对经典的回忆。这种主动参与的热情,远比生硬的文化宣讲更有穿透力。
城市IP打造要想不沦为“一阵风”,靠的是“走心”而非“跟风”。这趟公交的走红,藏着不少“诚意细节”,没有随便找演员客串,而是从公交员工里海选,让“郭靖”“黄蓉”带着烟火气。没有应付式贴几张海报,而是从妆造到道具都追求还原。更没有借“网红”的名义收费,而是坚持免费开放。襄阳的侠义公交之所以能让人记住,正因为它没有把文化当“噱头”,而是用细节把“侠义”二字做进了体验里。
这趟主题公交的价值,更给城市文化传播指了条“新路子”。对襄阳来说,它不只是一辆公交车,更是移动的“城市名片”。外地游客可能因为一次乘车,对襄阳的武侠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去逛古城墙、探三国遗址。而本地市民每天通勤时遇见,也会重新发现家乡的文化魅力。城市文化传播不必总盯着“大工程”,只要找准文化与生活的结合点,哪怕是一趟公交、一个街角小店,都能成为文化传递的“窗口”,让更多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气质。
襄阳侠义公交的走红,给所有想做好文化传播的城市提了个醒,文化从不是用来“供奉”的,而是要融入日常、与人共享的。当城市愿意放下“高大上”的架子,把文化放进市民的通勤路、生活里,把文化特色变成触手可及的日常,文化的生命力自然就会慢慢生长,城市的魅力也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