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宠客”成为文旅市场上的高频词。从济宁太白湖新区等地开放部分政府机关食堂和停车场方便游客就餐与停车,到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下雨天为游客免费提供雨衣和姜糖水,再到四川峨眉山景区新增数百台“AI畅游宝”智能导览、智能翻译屏和外骨骼登山设备,以及陕西礼泉开通高铁站到昭陵景区的免费公交等,周到的服务和贴心的关怀,给游客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游客们倍感舒心与温暖。
显然,这些“宠客”之举让假期的文旅市场更有温度,其传递出来的不仅是地方或景区在提升游客体验上的用心与诚意,更是文旅行业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及服务理念的升级。众所周知,随着各地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文旅市场上的竞争加剧,游客的旅游体验不管是在地方文旅品牌的打造上,还是在景区的长远发展上,都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各地或景区来讲,通过提供更加精细的服务,给游客们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从而积累更多的好评与口碑,不仅能够增强当地文旅产业在整个文旅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整个文旅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次不同地方、不同景区所采取的“宠客”举措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不管是哪种“宠客”方式,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会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景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宠客”举措在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的裂变传播下,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甚至形成“现象级”的案例,特别是在旅游需求集中、游客互动频繁的节假日期间,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这就增强了相关举措在文旅市场上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宠客”举措的兴起,还会唤起游客们对文旅服务的更高期待,推动更多地方或景区从“被动服务”向“主动创新”转变,其结果将会促进整个文旅行业服务标准的提升。
此外,还应当看到的是,过去那种传统的观光打卡式的文旅服务已经很难满足众多游客的旅游需求,换言之,游客们期待的是更加多元化、更具参与感的沉浸式体验。这就需要在推出提升游客体验的“宠客”举措时,不仅要打破传统文旅服务的单一边界,更要推动文旅与科技、农业、康养等众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与融合创新,从而让游客的旅游体验在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中得到更好满足,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空间。
当然,任何举措从落地到见效再到形成行业内可参考、可借鉴的经验,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总结与优化。尽管当前文旅市场上推出的“宠客”举措越来越多,但对各地和景区而言,这样的“宠客”之举,除了节假日的临时性方案外,更需要积极探索相应的长效机制,让“宠客”常态化、“暖心”日常化。只有这样,文旅市场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文旅行业也才能在更多游客的认可与支持下向着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