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杜园春
近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旅行中不再局限于打卡网红景点,而是走进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这种“菜市场式旅行”为年轻人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在他们眼里,旅行中值得驻足的菜市场什么样?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6%的受访青年表示旅行途中逛菜市场,可以通过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一座城。升级改造菜市场,59.5%的受访青年希望环境卫生整洁,区域划分清晰;54.1%的受访青年期待市井氛围浓郁,保留本土特色。
旅行逛菜市场,直观感受当地生活
北京的张璞玉从事金融工作。他表示,旅游中去菜市场转转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可以买到更便宜的食物,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能了解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对当地的生活有更具体和直观的认识。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学生陈潇黎说,旅行中逛当地的菜市场时,会忍不住跟自己所在城市的菜市场对比一番,“会想哪些方面他们做得更周到,哪些方面是我们做得不错的。”她感慨道,在旅行中逛菜市场,让自己好像比以前更“懂”生活了。
“现代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往往比较同质化,但菜市场保留了当地方言、饮食习惯等文化符号。”90后工程师刘珍曦说,在日照旅行时逛了一个海鲜市场,这让她充分体会到这座海滨城市与海洋共生的智慧,感受到当地真实的市井文化。“当听到摊主用方言与顾客交流时,我瞬间感觉自己融入了当地生活。这种收获比去景区打卡更丰富。”
旅行途中逛菜市场,年轻人收获了什么?69.6%的受访青年表示通过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一座城;60.2%的受访青年加深了对当地饮食文化的认知;55.2%的受访青年表示有更多机会和本地居民互动,了解本地生活;42.6%的受访青年感受到了松弛感和治愈;24.4%的受访青年直言激发了探索城市其他生活场景的兴趣。
升级改造菜市场,54.1%受访青年希望保留本土特色
旅行中逛菜市场,刘珍曦非常注重两方面的体验,第一,有一定规模、商品种类丰富。第二,能观察到有本土特色的交流互动,如说方言、讨价还价、聊日常。她认为,只有同时满足这两点,菜市场才有“真实感”。
张璞玉呼吁,对菜市场的改造要把握“度”,保留其满足本地居民日常采购需求的原始功能,“这是菜市场的灵魂”。他认为,过度旅游化改造会让菜市场失去原本的味道,“一个只面向游客开放的菜市场也就失去了异乡游客奔赴的理由。”他还非常看重菜市场的动线规划,认为要保持摊贩与顾客的自然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菜市场是留住本土特色的载体,也正是这种“本土性”吸引着外来游客。
“市场监管很关键,要建立诚信的市场环境,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也要在管理上给摊主留一些空间,保持本土特色。”陈潇黎认为,“真”和“纯”是菜市场该保留的内核。
当前多地重视升级改造菜市场。大家更看重哪些方面?59.5%的受访青年重视环境卫生整洁,区域划分清晰;54.1%的受访青年看重市井氛围浓郁,保留本土特色;54.0%的受访青年指出要价格透明合理;46.9%的受访青年希望语言沟通顺畅无障碍;44.3%的受访青年强调要供应本地应季特色食材。
王琪延指出,菜市场的卫生环境、公平秩序、管理水平乃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都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念与精神风貌。另外,菜市场场景也能体现一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比如菜市场建筑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而像方言、叫卖、食品处理加工的手艺等则体现了一地的非物质文化。”他还特别提到,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还要兼顾交流的方便性,应培训菜市场经营者讲一些普通话,跟外地游客能进行基本交流。
受访青年中,00后占18.2%,95后占41.0%,90后占40.8%。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2.5%,二线城市的占41.1%,三四线城市的占23.2%,县城或乡镇的占2.8%,农村的占0.4%。男性占41.2%,女性占58.8%。
(张馨月对本文亦有贡献,陈潇黎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