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中脯王鼎前驻足欣赏)
怀化日报全媒体讯今年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怀化市博物馆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烈的文化热潮。作为湘黔桂交界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怀化市博物馆在节日期间以高规格的展览策划、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极具深度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市民与游客纷至沓来,参观人流持续攀升,场馆内外人头攒动,呈现出一派“文化过节”的繁荣景象。
10月6日,中秋节。在“镇馆之宝”中脯王鼎的展区前,早已围满了来自各地的市民与游客。人们手持相机、手机,静静等待最佳观赏位置。当终于走近展柜,许多观众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一位来自本地的退休人员李先生驻足良久,“今天是第一次同时见到两件中脯王鼎的真容,鼎身纹饰清晰,铭文古朴。”
“双胞胎”青铜鼎的重聚现场——两件形制几乎完全相同的鼎并排陈列,仅以细微的锈迹差异区分彼此。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女士激动地记录着视频:“这不只是文物,这是‘兄弟重逢’,太有仪式感了。”
在文物的世界里,它们的“旅程”同样精彩非凡。近年来,随着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建设暨“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项目的推进,怀化的文物也开始了独特的“出游”与“交流”。而其中,中脯王鼎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
1978年,在溆浦县马田坪村的考古发掘现场,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中脯王鼎重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铜鼎 。此后,它们分别被收藏于怀化市博物馆与湖南博物院,虽分隔两地,却像是一对被暂时分离的“兄弟”,承载着秦楚相争的历史记忆。
“中脯王鼎造型独特,是典型的秦式鼎,敛口、圆腹、圜底、矮蹄足,三方形附耳,半球形盖上置三个环形钮,钮内有两节铜链相连,并与耳串在一起。腹部近口沿处,横刻着“中脯王鼎”四字,字体为秦国风格,字迹清晰工整 。”馆内讲解员林新强详细地向记者介绍。
这两件文物分别收藏于怀化市博物馆与湖南博物院,长期以来因保管与展出安排未能同台亮相。今年,一场文物的“双向奔赴”在怀化与长沙之间展开。为助力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焕新升级,9月8日,一批珍贵文物在湖南博物院完成点交工作,启程前往怀化。其中,那件与中脯王鼎一同出土的铜鼎,也在此次“出差”之列。这对阔别多年的“兄弟”,终于在怀化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重聚。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市州及县市区借展精品文物共200余件(套)来到了怀化。(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摄)
除了这对特殊的“兄弟鼎”,还有来自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市州及县市区借展精品文物共200余件(套),涵盖青铜器、陶瓷器等多个品类也都来到了怀化。这些文物中,有商代豕形铜尊,形如野猪,双目圆睁、双耳立起、口露獠牙,是商代以猪为造型的酒尊孤品;元青花牡丹水藻双鱼纹折沿盘,口沿绘十字锦纹,内壁饰七朵缠枝牡丹,内底绘两条游弋于水藻间的鲤鱼,笔法流畅,意境清雅。
此次文物之间的相互“出游”,不仅丰富了怀化市博物馆新馆的展览内容,也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这些文物跨越地域限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对话”,让人们得以在怀化这座城市领略到更广阔的湖湘文化脉络,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力量。
(全媒体记者 张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