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杜辉
七岁之前我住在大栅栏旁的杨梅竹斜街。杨梅竹斜街向西是琉璃厂,向东则是大栅栏,出大栅栏就是前门大街。那时候的大栅栏、前门附近还都是老房子,胡同里大多是以大杂院为主的老破平房,还能保持四合院格局的院落并不多。前门、大栅栏则多是砖石木混建的二层老楼。附近胡同也有少量的老洋楼,往前倒个四五十年能建和住这样房子的肯定不是一般人。
那时候大栅栏、前门大街和这些破旧的平房区是连为一体的,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边界,都是一片老旧。在当时大栅栏、前门也算北京的地标商区,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大栅栏街其实不长,也就两三百米的样子。街两旁的商店虽然多是名头很大的老字号,但其实店内的面积也不大,也就百来平,能有几百平的就是很大了。设施也很老旧,还有不少的民国痕迹。记忆尤深的店内有滑索,供售货员和收银在店内传递票据。小时看到这个觉得有意思很是好玩,不过具体的购物流程是没记住的,终究那时还小。
那时虽然住在当时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旁,但印象里是经常路过很少去逛。那时都穷,大家都拿死工资,吃饭还需要粮票,肉蛋奶还不能管够,是真没余钱消费。当时偶有几分钱零花,则会在胡同里的副食店买几块糖解馋。
有记忆的在大栅栏消费都要到小学时了。那时虽然我家已搬走,但大爷家仍住在以前的房子里,所以寒暑假是会去住上一阵的。印象里在前门新华书店买过一本《失落的恐龙世界》连环画,这故事有电影版,当时对这书是爱不释手,连看了好几遍。那时的孩子信息闭塞、眼界狭窄,对这种科幻未知的奇妙世界是大感兴趣的。还有在大栅栏的冷饮档口喝果汁买刨冰。果汁是从当时很流行的那种蘑菇机打出来冰镇的。刨冰则是把冰块打碎,浇上果汁吃。在当时基本没空调,冰箱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时代,这可是夏日的极品享受。还有堂兄带我前门的饭馆吃朝鲜冷面,几元一碗,这在当时也是相当的奢侈了。
其实在大栅栏、前门和附近胡同里的有特别多正宗的老北京小吃,但那时一不懂,二没钱。那时所谓的吃好点、好吃的,就是在家炖肉、排骨、鸡鸭鱼这类,在外面吃小吃的机会并不多。成年工作后又去这片逛了几次,吃过老铺的炒肝,买过六必居的酱菜,味道和现在能吃到那些还是很不一样。
再后来亲戚也搬走了,前门大栅栏也拆了。现在这里现代感十足,设备硬件是极好的,环境大为改善,这里变成了面向旅游游客的现代化商业圈,但童年时的感觉没有了,老北京的氛围没有了,就没什么兴趣再去了。整个前门地区改造后,我这从小住这块的老北京已经彻底不认识了。走那条街、串哪条胡同都有些糊涂,要蒙着走。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总是有得有失。没什么好坏,也没法简单的前后去对比,只是一种变化,人可以做的就是接受。
满清时期的前门大街是土路,平常暴土扬长,刮风则黄土扑面,下雨更是泥沼一片。虽是店铺林立、皇城通衢的主干道,但环境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到了清末民国这片才开始修建成石板、柏油路,环境才有了我儿时的那种样子。直到八十年代,整个前门商业圈的建筑风格、街面布局还有着深深的老北京的痕迹。到了九十年代,北京高速发展,新商圈涌现,前门这片就显得太过破旧、难以迎客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整体大改造。这次改造相当彻底,老房子都拆了,街道也重新布局。虽然也做了一些仿古建筑和装饰,但基本还是按现代商业街式样重建的,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见的面貌。
前门商业街改造后的十几年里人气很差,甚至可以用冷清、门可罗雀来形容。一方面改造的面目全非,老北京人是不会去了。另一方面新崛起的商业区也多,大型商场如雨后春笋般开业,新北京人也不会去前门消费。而旅游来的游客有限,且改造时的空档期让这里知名度也大降,所以想养人气也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别看现在恢复了人气,但之前也是惨淡维持了许久。
风水轮流转,时至今日前门地区的商业旅游人气恢复了不少。虽然没杭州西湖、南京夫子庙节假日那么人潮汹涌的夸张,但游客摩肩接踵的场面是能经常看到了。青砖石板路,绿树沿街立。霓虹灯下玻璃窗后,老字号与新品牌共处,妥妥的北京地标旅游区。不过这一切对于我这个从小住在这的老北京人来说是相当的陌生,已经和我印象里所认识的前门大栅栏完全是两个样子、两种气质了。不过对于游客来说则是猎奇尝鲜的旅游地标,终究大家没在这里生活、成长,对于老北京是没有什么概念和印象的。这种新无从对比旧,就没有违和和不真实的感觉了
我从懵懂孩童到现在成了快入土的油腻中年,人生走过了近五十年。北京也已经脱胎换骨和小时完全不一样了,老北京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了太多新东西,但也失去了很多的老气质和底蕴。还是那句话,没什么好坏,也没法对比,只是一切在变化,仅此而已。只是家乡的感觉越来越淡,童年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一切错过就不会重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