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潘怡羽
(裴庄村常仙甫故居马槽地道口)
国庆长假的喧嚣渐渐沉淀,假期的“余额”还剩最后两天。看够了山水,逛腻了商圈,不妨换一种方式,为这个节日收尾——到浚县裴庄村,进行一次穿越地层的回望。在这里,五星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而马槽之下,则隐藏着一段通往烽火岁月的隧道,能让我们真正读懂“国庆”二字背后的重量。
一段华北平原上的“地下脉络”马槽之下,别有洞天。当我弯腰钻入裴庄村那条幽深的地道时,仿佛踏进了一条时光隧道,瞬间隔绝了假日的热闹。
位于鹤壁市浚县屯子镇的裴庄村,村口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与老槐树下的闲适生活,构成了和平年代最寻常的图景。而我们的寻找之旅,正要从这寻常之中开始。跟随讲解员,我们来到常仙甫故居,院落西侧一个看似寻常的马槽,就是通往历史的密道。就是这个普通的农家马槽,底下隐藏着一条长达1200米的地道,它不仅是华北平原上“地下脉络”的一段,更在抗日战争时期承担了秘密交通线的重任。当我弯腰钻入地道的那一刻,假期的暖意瞬间被历史的阴冷取代,手臂上的汗毛立刻竖起。地道内,微弱的灯带在白色雾气中晕开光芒,前路幽深而神秘,等待着我们在假期的尾声,去探寻一个又一个尘封的抗战故事。
(全长1200余米的地道,如今已复原近300米)
“这是灯龛,用来放置煤油灯。”讲解员李露的声音在狭窄的地道内回荡。她告诉我,地道的原始高度只有约1.5米,成年人在里面行走需始终弓着腰,后来为了参观需要才适当加高。
我伸手触摸着坑洼不平的墙壁,冰冷的泥土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温度。地道上部采用拱形设计,不仅节省劳动力,还能承受更大压力,确保安全。继续前行,通风口、瞭望口、储藏室、会议室、休息室错落分布。最令人惊叹的是地道的排水系统,它与村内水井巧妙连通,既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又能在敌人灌水时迅速排水。每一个设计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这座地下迷宫的功能齐全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地道内能看到一处水井地道口)
地道的一个出口隐蔽在“草垛”之下。当我们从这儿钻出时,眼前的院落让我瞬间愣住——这里赫然就是中共卫西工委的旧址。
地上与地下,仅一板之隔,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
从防匪工事到抗日地下堡垒裴庄地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最初是村民为防匪患、保家园而挖掘的。其布局以常仙甫故居为中心,向西延伸至丁家、贾家大院。抗日战争中,这条地道的使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向南与卫西工委相连,延伸至裴庄南寨墙外,中间连接着爱民井,继续向西开挖至裴庄西寨墙后,还通过交通沟与桥村、原厚地道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网络。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取水排水,更能保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转移疏散。
全长1200余米的地道,如今已复原近300米。这恢复的部分,真实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利用地道进行防御、保护党政军重要人物及部队转移的历史场景。
1940年,侵华日军在平汉铁路两侧和卫河沿岸增设大量据点,构筑严密防线,企图切断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我军建立了多条地下交通线。裴庄村所在的南线地下交通线(泉寨交通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它东起内黄,经汤阴五陵、浚县老观嘴等地,西至淇县泉寨村。
(邓小平夫妇曾在此休憩)
卫西工委建立后,肩负起开辟并维护地下交通线的重任,确保冀鲁豫与太行抗日根据地、延安之间的交通联系畅通无阻。在他们的努力下,自1940年工委建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这条交通线共护送过往干部、战士4000余名。许多领导干部如邓小平、杨得志、吕正操等都曾从此经过。
同时,这条交通线还运送了许多根据地急需的物资,有力支援了抗日斗争。
钟声映笑颜:和平年代的回望与叩问(地道口玩耍的孩童)
钻出地道,重见天日,阳光有些刺眼。一群孩子正好从另一个地道口钻出,他们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这一幕与村中老槐树上那口陈旧的示警钟形成了鲜明对比。
(卫西工委旧址前的老钟)
那口钟曾是多少次危机来临时的警报,如今虽已沉默,却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
(卫西工委旧址)
黎阳风味,古城烟火探访完裴庄村的红色印记,不妨让味蕾也跟随历史一起苏醒。浚县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更用代代相传的美食,延续着这片土地的温度与烟火气。缠丝鸭蛋蛋黄如年轮层叠,沙软咸香;浚县子馍在石子上烙得焦黄酥脆,千年传承;黎阳贡面细韧筋道,汤鲜味美;义兴蒋烧鸡一撕脱骨,唇齿留香。
这些滋味,或许没有精致的摆盘,却饱含浚县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传承。它们如同裴庄村的地道,看似朴素,内里却藏着深厚的智慧与故事。在这个国庆假期的尾声,尝一口子馍的焦香,品一筷贡面的筋道,或许你会更加懂得:今天的烟火人间,正是昔日地道中那些坚守与牺牲所换来的,最珍贵的答案。
(缠丝鸭蛋)
(浚县子馍)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温中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