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后期的四个野战军哪一个战斗力最强悍,各路军迷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若论起来哪个野战军征战的距离最远、影响力最大,那肯定首推四野。适逢国庆假期,我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双城区的四野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来了一次半日游,沉浸式体验这支大军的发源地,和它的光辉历程。
【名播四海,举手千军平北地;威震八方,弯弓一箭定南天】,这幅位于野指挥部旧址大门口的对联精准且全面的概括了这支戎马倥偬,征战全中国的铁血劲旅的光辉足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平定东北匪患;长驱直入,雄兵入关,剑指华北平津;跨过长江,兵进华南,荡平两广地方;万舰齐发,虎狼之师,兵驻海南岛上。
四野的光辉历程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支部队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初期的十几万人发展到辽沈战役结束后的百万大军,头戴狗皮帽子的四野官兵入关后成了国民党各路人马的噩梦。作战勇猛,敢打敢拼,装备精良,人才济济的四野更是诞生了罗荣桓、刘亚楼、韩先楚等革命家、军事家,将星闪耀,堪称摇篮。
四野打完辽沈战役入关后,补充进来的新生力量大多数都是彼时东北九省籍贯的兵源。他们大多以籍贯为依托,组成老乡连,老乡排等作战单位,作战勇猛,纵横中国,凝聚力强。有些人随部队进驻到某一个地方后就留守在此并生根发芽,有些则光荣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更多的则在退伍返乡后加入经济建设的行列,继续做贡献。
从这一封封家书、证书我们可以看到四野普通军人的精神风貌和个人素养。在7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四野的军人们绝对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武能上战场,文能治国家。是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而门口静静摆放的50年代国产高射炮、牵引炮、导弹艇和战斗机则为我们呈现了共和国最初的军工底色。
与东北烈士纪念馆、七三一旧址纪念馆相比,这里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其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却不可轻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过来看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