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临近十一国庆假期,蹲守机票"跳水"是不少人的出行秘诀。但今年这个国庆,"等等党"们彻底发现,再依靠"等降价"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早订早稳"的新共识。为什么等不到的降价?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第一、机票价格飙涨,"等等党"越等越失望
在距离国庆假期只剩3天的时候,就看到朋友圈吐槽声已炸开了锅。计划国内游的朋友发现,广州到乌鲁木齐、广州到拉萨这类热门航线,9月30日至10月2日清晨的航班票价越临近越贵,甚至是原价,少折扣或都没有折扣,10月6到8日的返程晚班机几乎全是原价。有人直呼"假日经济太可怕了"。有游客对比去年同期,相同时间、相同航线的机票贵了1000元,疑惑"去年这时候价格都开始跳水了,今年怎么越等越贵"。
平台数据给了"别再等"的答案。9月16日高铁票开售时的抢票热潮,已经预示了机票需求的爆发——抢不到火车票的人会转头抢机票,推动价格持续小幅上涨。后面就连台风都没能浇灭涨价的势头。受台风"博罗依"影响,三亚机场9月28日上午9时起暂停航班起降,大量旅客被迫退改签。可反常的是,海口、三亚的机票价格非但没降,反而因座位更加紧张变得更高,去程的人担心飞不进,返程的人担心出不来,却只能接受高价。
第二、机票涨价原因,有人分析是需求爆棚遇上航司"控收益"
今年机票价格反常坚挺,首先得从"人太多"说起。今年国庆和中秋叠加,凑出了8天超长黄金周,不少人还选择节前节后各请3天假,拼出16天的"超级长假",出行意愿彻底被点燃。
1、文旅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全国出游3.14亿人次,比去年增6.4%,人均消费也涨了1.5%,创下多年来的触底反弹。暑期更是把出行热度推到顶峰,七八两个月民航运送1.47亿人,日均237万人次,单日客流刷新历史纪录。出境游也全面回暖,暑期预订量涨了五成,签证业务翻倍,日韩短线、欧美长线都有人抢。
2、民航局的数据印证了这股热潮:国庆期间预计执行客运航班13.9万班次,日均超1.7万班次,其中国际航班增长11.9%,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4.1%。国内热门省份里,四川、新疆、云南等地的机票尤其抢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游客是主要客源。
3、另一边,航司的定价逻辑变了。以前航司追求"坐满飞机",哪怕低价促销也要冲客座率,临近假期卖不完就会"跳水"清仓。但现在不一样了,三大航更看重"客公里收益""座公里收益",宁可空几个座位,也要把价格提上去,这也是南航减配座椅、封杀代理的原因。
4、政策也在推波助澜。此前民航局约谈制止了机票价格战,今年4月还规定央企控股航司的支线经济舱票价不能低于300元,公务舱不低于500元。现在航司在热门航线的定价自主权更大,价格更多由市场供求决定,航司的策略从"拼价格"转向了"控收益"。
一边是需求层层加码,一边是供给端主动"收口",机票价格的回落空间被彻底挤没,国庆这种峰值期自然会被按在高位。
第三、捡漏还有机会吗?这些真相要接受
虽然整体价格坚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捡漏的可能。最靠谱的办法是"微错峰",比如选择10月3日出发、10月9日返程,往返机票比高峰期便宜一半多。
低价还藏在"不方便"的时段里。早班机、红眼航班(深夜出发或抵达的航班),以及需要中转的绕路航线,价格往往更低。
捡漏的底层逻辑很简单:把搜索时间从一天放宽到三天,别死磕整点航班,多看看清晨或半夜的班次,遇到低价的概率会大很多。有网友羡慕国外的价格预测功能,能明确告诉消费者当前价格是高是低,帮着做决策,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成熟服务。
不过更重要的是接受现实:国庆机票"大跳水"正在成为历史。从今年五一到国庆,临期降价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和航司的运营模式有关——大多航司是国央企,有很强的价格主导权,加上收益管理越来越精细,不会再轻易"以价换量"。
这种变化其实和国际航线的"早鸟逻辑"接轨了:越接近出发日,价格越贵,低价只是偶然出现的"窗口",不再是常态。对消费者来说,临到节日再赌降价的空间越来越小,提前规划才能少吃亏。
这个国庆,机票价格给所有人上了一课:想要节日出行,要么提前规划买单,要么错峰捡漏,靠"等降价"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一定要提前规划好行程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