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市镇,隶属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地处富顺县东北部,东连骑龙镇,南接东湖镇,北邻大安区回龙镇,西与互助镇、富世镇隔河相望。行政区域总面积35.63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狮市团和罗寺团大部分合并为狮市乡,1958年10月,乡改公社。1995年9月,狮市、五桥2乡合并为狮市镇。截至2020年6月,狮市镇辖1个社区、7个村,镇人民政府驻狮子滩。
历史沿革
清康熙年间,民众在此滩上游0.5公里处的渡口修房造屋,开始经商,逐渐形成集市,时称狮子场,亦称狮子滩。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属富顺县在城乡上东路。
清末属在城乡上东路狮子场保和罗家寺保。清为富顺县在城乡上东路狮子场保;
民国元年(1912年),属富顺县上东路团练分局狮市团,罗家寺保改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民国政府调整建制,改狮市团为狮市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狮市团和罗寺团大部分合并为狮市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狮市乡属富顺县第一区管辖。
1950年5月,分置狮市、罗寺、花市乡,属富顺县第二区管辖;
1950年11月,分为狮市、罗寺、花市3乡,属富顺县第二区。
1955年5月三乡合并仍称狮市乡,属富顺县城郊区管辖;
1955年11月,罗寺、花市2乡并入狮市乡,属富顺县城郊区。
1958年10月,改乡为人民公社,称狮市公社;
1961年10月,设五桥公社。
1962年建立狮市区后,归属富顺县狮市区管辖。
1984年1月改社为乡,仍称狮市乡。
1995年9月,撤销狮市乡建制,并与五桥乡合并,建立狮市镇。狮市区撤销后隶属县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狮市镇辖狮子滩、五桥2个居民委员会;花园、桃花、马鞍、花市、竹米、罗寺、小河、皂角、梓林、复兴、七贤、菱角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4个居民小组,186个村民小组。
2019年9月,设立东湖街道,狮市镇七贤村、复兴村、五桥社区改属东湖街道。
截至2020年6月,狮市镇辖1个社区、7个村,镇人民政府驻狮子滩。
狮市镇区划详情
狮子滩社区 、梓林村 、花园村 、竹米村、马安村 、罗寺村 、花市村 、菱角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狮市镇地处富顺县东北部,东连骑龙镇,南接东湖镇,北邻大安区回龙镇,西与互助镇、富世镇隔河相望。距县政府7.9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35.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狮市镇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形属浅丘类型,丘陵多,平原少,沱江沿岸有少量冲积平坝。
气候
狮市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较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多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年平均35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58毫米。
水文
狮市镇属沱江水系,流经狮市8千米。1995年黄泥滩电站建成后,水位上升,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有4条小溪河流经境域,分别是陶家溪、柑子溪、七贤溪、鳌溪。
有小型水库3座,注入沱江小溪河4条,出产花白鲢、大口鲶等鱼类,以及沱江岩鲤鱼、退鳅、肥鲩等稀有水产。
自然资源
狮市镇境内已探明矿藏有鹅卵石、河沙、石材、天然气。其中沱江河年产沙石10万吨,擦耳岩石场产优质石料2000立方米。川西南矿区于1978年10月建天然气输气管道。
沙石资源丰富,河沙可开采量约5000万吨、建筑料石400余立方米,有天然气井2口,年产天然气20万立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狮市镇有县道富隆路境内长13千米;通乡公路狮骑路境内长2.2千米。境内水泥公路总长124千米;泥结碎石路总长42千米,通达181个组。河道通航能力达到二级水平,沱江由北而西向南绕行,全长8千米;客运码头3个。
狮市自古即为水、陆交通要道,富隆公路和成自泸赤、乐自隆高速路穿境而过,境内里程约22千米,建有高架桥1座、高速路出入口1个。全境有水泥道路152千米、泥结碎石路70千米,通达186个村民小组。
历史文化
得名由来
富顺县城东北沱江岸边有一山形如狮子,传说是古时一雄狮从沱江西岸涉险滩泅过沱江,达到东岸正往上爬时化作狮形山头,人们称之为狮子山。清康熙年间,村民依水而居,渐成集市,时称狮子场。此后,场以滩名,亦称狮子滩。
风景名胜
狮市古镇
狮市古镇景区,狮市古镇属全省历史文化名镇,保留有天后宫、禹王宫、川主庙、文昌庙等明清建筑,民居多依山而建,吊脚楼、四合院、牌坊、门楼、雕花窗格等极具川南传统建筑韵味。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1处、县级文物5处。
袁家大院
袁家大院位于场镇油坊坡街16号至18号,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房屋占地面积427平方米,建筑面积227平方米。大院由前院、门楼、后院组成,门楼为三重檐、歇山式建筑,浮雕泥塑蝙蝠、凤凰、雄狮、花饰等图案;后院有正房、左右厢房和天井。袁家大院门楼为县境唯一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门楼。大院整体布局规整,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狮市场镇,修建于清代中期。整体建筑为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依次排列戏楼、正殿,两侧分别有耳房、厢房等6座单体建筑。整个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布局精巧,山墙、泥塑精美华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