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网】
暮色中的大雁塔,檐铃在晚风中浅唱,仿佛还在诉说着一千年前的平仄韵律;而塔下的地铁站里,行色匆匆的旅客正刷码进站,准备搭乘下一班开往现代生活的列车。
晨光初透,大雁塔的身影在朝霞与薄雾中渐次清晰,塔身的轮廓线与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在晨曦中相互映衬。登临塔顶,既能领略岑参笔下“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盛唐气象,又能俯瞰整座城市的现代脉动。这座古老的城市,将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都化作了街巷间流动的风景,让每一个行走其间的人,都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觅得诗意。
漫步曲江新区,智能路灯的造型犹如唐诗中的“玉壶”,发光时宛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境再现。华清宫的AR导览让游客透过平板电脑,看见“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盛景;而骊山索道的全景车厢,则让“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的意境在云端重现。这些创新不仅没有消解诗意,反而让古典诗歌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钟楼旁的老街上,网红咖啡馆将“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诗句印在拿铁的拉花上;创意书店里,“读书破万卷”被设计成文创帆包的图案,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单品。夜幕降临时,城墙下的全息投影将《长安古意》化作流动的光影,而护城河畔的民谣歌手,正用电子吉他演绎着《阳关三叠》。2025西安中秋月宴,以“中秋团圆家宴”为核心,巧妙牵起经典诗词与传统家宴的文化纽带。这些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印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适应力。
更令人惊喜的是,唐诗正在以全新的形式融入西安市井生活。外卖小哥的配送箱上贴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贴纸;写字楼里的白领在午休时参加“飞花令”挑战赛;社区广场上,大妈们伴着《将进酒》的电子乐版跳着广场舞。这些日常场景,让曾经高雅的诗歌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数字技术更为唐诗的传播开辟了新径。短视频平台上,“唐诗新唱”话题的播放量突破十亿次;各大博物馆的虚拟展厅里,游客可以穿越到《韩熙载夜宴图》的场景中体验“琵琶起舞换新声”的意境;就连导航软件的语音包,也推出了李白、杜甫的配音,在指引道路时会吟诵相关的诗句。
在这喧嚣的时代,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诗意的滋养。当夜幕低垂,大雁塔北广场的声光秀准时开启,现代光影技术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四面八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吟诵起那些穿越时空的诗句。这一刻,古老的文字在现代科技的映衬下焕发出全新的魅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意从未远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我们朝夕相伴。
西安建设唐诗之都,隽永而深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现代生活对话、融合。当千年前的诗句以AR、VR、短视频等全新形式重现,当古老的意境遇上现代的设计理念,文化的血脉便在创新中得以延续。这不仅是简单的传承,更是一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带着唐诗漫游长安,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更是一次灵魂的寻根之旅。在这里,诗歌不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流动的日常,是每个平凡人都能触摸到的精神家园。长安一梦,梦回千年,而唐诗就是那叶载我们渡往彼岸的扁舟,让我们在品味古韵的同时,也能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
当最后一抹晚霞染红古城墙,耳畔又响起那些穿越时光的诗句提醒着我们,诗意的栖居,从来都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可以安放的当下。(绵一评)
编辑:刘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