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珠峰东坡暴雪被困事件最新情况
2025年10月4日,珠峰东坡遭遇近年国庆期间最强暴风雪侵袭,这场极端天气来得猝不及防,能见度瞬间骤降至不足1米,乌拉山口等关键通行路段被暴雪彻底覆盖,通往景区的道路因积雪结冰完全丧失通行能力,车辆寸步难行。此次降雪强度远超气象预判,晓乌错、汤湘、热嘎等多个徒步营地瞬间陷入困境,帐篷被厚重积雪层层包裹,部分甚至被直接压塌,部分区域积雪深度超过1米,作为当地主要运输工具的牦牛因积雪过深无法挪动,徒步者赖以撤离的下山通道彻底中断。
10月4日17时50分,为保障安全,珠峰景区紧急启动关闭程序并停止门票销售。10月5日凌晨5时,西藏蓝天救援队接到紧急求助电话,求助信息显示多个营地约有近千名游客被困,其中部分人员已出现失温症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事件发生后,定日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响应,连夜集结救援人员、当地村民及专业向导等数百人组建救援队伍,携带铲车等清障设备上山作业,全力疏通受阻通道。
截至10月5日晚,已有350名徒步游客成功抵达曲当镇接应点,经检查所有人员身体状况良好,均得到妥善安置。其余200多名被困游客已全部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在相关部门的引导协助下正陆续向安全区域转移。此前,位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内60~80名人员已于5日上午完成全员安全转移,无一人受伤,目前大本营已无滞留人员。
此次救援的核心区域集中在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的嘎玛沟,该区域地处珠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海拔跨度极大,从2100米延伸至5000多米,日常交通全靠牦牛与马匹维系,暴雪过后的积雪厚度远超珠峰大本营,救援难度显著增加。为加快救援进程,5辆29座大巴连夜向沟内挺进,受路况限制虽仅能抵达沟底接应,但救援团队通过对讲机建立起稳定沟通渠道。截至10月6日上午10时,嘎玛沟内被困的300多位徒步游客已全部成功撤离,均被妥善安置在曲当镇,当地供电也已恢复正常。参与救援的车辆调动员益西(化名)透露,尽管现场信号中断、积雪过深带来诸多阻碍,但救援团队的100多人工作群整夜保持信息互通,物资保障始终充足,确保了现场人员的安全。
亲历者孙先生回忆,他于9月28日抵达营地,10月4日察觉天气异常后,赶在暴雪封路前紧急下山,据山上朋友转述,当晚暴雪造成大量帐篷坍塌,营地积雪深度已过1米。极限摄影师董书畅则讲述了更惊险的经历:暴雪来袭时他刚抵达晓乌措营地,即便身着雨衣与硬壳冲锋衣,身体仍迅速被冰雪覆盖,向导为防止帐篷被积雪掩埋,整夜持续清理积雪,直至5日中午救援队伍开辟出安全通道,他才得以顺利下撤。高山向导员小鸣凭借丰富经验提前预判雪情,果断带领队伍于10月4日撤离,成功规避风险;而一名中途离队的队员则遭遇险情,其在措学仁玛营地的帐篷被积雪掩埋,只能在深夜紧急转移至大帐篷取暖避险。
二、极端暴雪天气下的正确自救方法
(一)营地避险核心措施
1. 预警响应与前期加固:珠峰东坡所在的高海拔区域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且易突发强风、暴雪等恶劣天气,需持续关注官方天气预报及当地向导的专业提示。若收到降雪预警,需立即行动:用粗壮绳索将帐篷固定在岩石等坚固物体上,在帐篷四周开挖深度不少于20厘米的排水沟,减少积雪融水倒灌风险;同时检查帐篷支架稳固性,必要时用备用支撑杆加固顶部,为抵御暴雪做好准备。董书畅所在营地的向导正是通过整夜清理积雪的主动防护,才避免了帐篷被埋的危险。
2. 帐篷动态防护:暴雪持续期间,需每1-2小时清理一次帐篷顶部及四周积雪,防止积雪重量超出帐篷承重极限导致坍塌,部分区域的帐篷在暴雪后已沦为“雪坑”,足见及时清理的重要性。若帐篷出现破损、支架断裂等无法修复的损坏,切不可独自滞留,应在向导带领下迅速转移至附近大帐篷、山洞等安全庇护所,转移过程中做好个人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风雪中。
3. 物资能源精细化管理:按“保暖优先、食物为辅”的原则整理物资,将羽绒服、睡袋等保暖装备集中存放于易取位置,同时清点压缩饼干、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存量。燃料使用需定量分配,仅在取暖和加热食物时启用,避免浪费。高海拔营地若配备吸氧设备,需提前熟悉操作方法,尤其要警惕高原反应与严寒天气的叠加风险。
(二)失温预防与应对
1. 失温预防关键举措:失温是高原暴雪天气中的“隐形杀手”,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可能引发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需重点防范。出行前应采用分层穿衣法:内层选择吸湿排汗的速干衣物,中层搭配抓绒或羽绒内胆保暖,外层穿戴防风防水的硬壳套装。行进中若衣物被冻雪浸湿,需立即更换干燥衣物;休息时定时补充巧克力、能量胶等高热量食物及温热饮品,维持身体热量供给。董书畅提到的“身上很快结冰”正是失温的危险前兆,凸显了防潮保暖的重要性。
2. 失温应急处置流程:若发现自身或他人出现反应迟钝、嗜睡、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打哆嗦、手脚麻木等早期失温信号,需立即启动应急措施。首先转移至避风保暖的庇护所,更换所有湿衣物,用保温毯或干燥棉被紧密包裹身体,尤其注意头部、颈部、四肢末端等部位的保暖。可通过两人拥抱等方式进行被动复温,但严禁揉搓肢体或让失温者饮用酒精、咖啡因类饮品,同时持续监测其意识、呼吸与脉搏,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三)撤离与求救技巧
1. 科学规划撤离行动:撤离时机需严格遵循向导或救援人员的判断,仅在天气暂时稳定、能见度改善时实施。撤离时必须沿救援队伍清理的安全通道行进,嘎玛沟等区域地形复杂,多碎石路、泥泞路及悬崖路段,擅自开辟新路线极易发生危险。下撤过程中如遇董书畅所述的泥冰混合路面,需放慢行进速度,可借助登山杖保持平衡,避免滑倒受伤。若同行者中有高原反应严重或体力不支者,需组队互助,避免单独行动。
2. 高效求救方式选择:徒步前需提前存储西藏蓝天救援队、景区管理处及当地乡政府的应急电话,在信号良好时第一时间拨打求助,清晰说明被困位置、人员数量、身体状况及物资情况。若信号中断,可在营地高处点燃火堆,用浓烟传递信号;或在开阔处摆放鲜艳衣物、帐篷等物品,形成醒目标识。如与队伍失散,应在原地搭建临时庇护所等待救援,切勿盲目乱走,以防陷入更深困境。
(四)户外装备与心理管理
1. 核心装备清单核查:针对珠峰东坡等高海拔徒步场景,装备准备需兼顾保暖、防护与应急功能。必备装备包括:防风防水的硬壳冲锋衣裤、零下20℃以下温标睡袋、高帮防水登山鞋、保暖手套与帽子;应急工具需配备对讲机、头灯(含备用电池)、指南针、卫星电话(条件允许时)及急救包;此外还需携带防晒霜、墨镜等防紫外线装备,应对高原复杂环境。
2. 应急心态调节方法:极端天气下,恐慌情绪易导致判断失误,需始终保持镇定,坚决听从向导与救援人员的指令。团队成员间应加强沟通,通过相互鼓励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共享食物、保暖物资等资源,形成自救合力。可通过计数清理积雪次数、整理装备等具体行动转移注意力,避免因过度关注风险而陷入慌乱。
此次珠峰东坡暴雪事件再次警示,9-10月虽为珠峰区域的徒步黄金期,兼具秋高气爽与雪山高可见度的优势,但仍存在极端天气突袭的风险。对于高海拔户外徒步而言,提前做好风险预判、配齐专业装备、掌握自救技巧,既是对自身生命的负责,也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关键保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