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号那天,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出了个特魔幻的事儿。
一个美团骑手骑着马,背上还挎着外卖箱,在开阔的草原上追着游客的汽车跑,最后稳稳把外卖送到了。
游客当时就惊了,边拍视频边喊“这才是真骑手啊,没白来!”
其实,这一幕看着好玩,其实藏着旅游方式的大变化。
今年国庆和中秋凑一块儿,弄出个8天“超级黄金周”,还有人更会算,拼假搞出12天甚至16天的超长假期。
这可不是给“走马观花”留时间的,明显是为了好好玩透一个地方。
美团旅行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国庆出游高峰从9月27号就开始了,一直要到10月12号才结束,“假期延长化”这特征很明显。
截至9月22号,国庆文旅预订量比去年涨了不少,最关键的是00后,占了六成多,现在旅游的规矩,真是他们说了算。
00后带火“草原热”,不光国内抢着去,还盯上了非洲?
本来想,年轻人爱去草原可能就是图个新鲜,后来发现不是,他们是真不想跟以前似的,到个地方拍张照就走。
今年国庆,不管是美团、携程还是同程,数据都显示年轻人特别偏爱草原,深度游和文化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携程那边说,今年很多“工位主理人”都往新疆、西藏、内蒙古这些草原多的地方跑,这些地区的酒店搜索热度比去年涨了六成,来的客人大多是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的。
甘肃有个干了13年旅行社的李言,他跟我说,今年国庆小团、定制团占比特别高,尤其是00后和90后,就想在旅行里放松,还得有文化体验。
“看惯了城里的高楼大厦,就想看看大草原”,他这话我特认同。
李言还说,今年广东来的客户最多,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的订单也多了不少。
每天落地的客人比五一翻了倍,假期前三天每天至少30个团,去年国庆才20个,最晚10月6号还有去兰州的团队。
更有意思的是,国内草原还不够,有些年轻人为了看草原,把目光投向了非洲。
携程的数据显示,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国庆订单比去年涨了130%,这热度真是没谁了。

县域旅游也火了起来,美团旅行的数据里,江苏东台、内蒙古额尔古纳这些地方,旅游消费预订单比去年翻了倍。
我觉得这挺好,以前大家都挤着去大城市、大景区,现在发现小地方也有好风景,还能体验更原生态的东西。
像游客海伦,今年就错峰去了甘南小环线。
他跟朋友在小红书上找的小团,跟一般的走马观花不一样,合同里明明白白写着要去藏族家访、体验骑马射箭。
海伦说,藏族家访就是去扎尕那景区的藏民家,看看人家的房子设计、生活习惯,还能喝酥油茶、吃糌粑、听藏歌,甚至能学画唐卡、做手工藏香。

“报团一方面省心,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体验太吸引人了”,他这话说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思。
平台不只想让你订票,还帮你设计“出片+体验”的行程
很显然,现在年轻人的需求变了,互联网旅游平台也跟着变了,不再只是个订酒店、订门票的工具,反而像个“旅行体验设计师”,靠着数据和资源整合,帮你搞出新鲜的旅游场景。
我在各个平台上搜了搜,携程、去哪儿都有“1人成团”的项目,有些6人小团还特意标着“单人报名不用补房费差”。
海伦就遇上过这事儿,他跟朋友本来找的是6到8人的小团,结果因为台风、飞机延误,就他俩到了。

但旅行社还是按时发车,还配了个司机,他俩相当于5天行程里享受到了包车的待遇,还不用补差价,这体验确实到位。
美团更有意思,今年国庆推出的小团游,还配了无人机航拍,能去一些秘境打卡点,想下车拍照也能灵活安排,正好满足年轻人“既要出片又要体验”的需求。
比如新疆乌恰县去“中国西极”的小团,吸引了不少深圳、北京的年轻游客,克孜勒苏州的国庆订单涨了114%。
有个深圳的00后林女士说,“去中国最西端等最后一缕落日,这种浪漫传统旅行团给不了”,这话我信,年轻人就爱这种独特的仪式感。
去哪儿还搞了AI工具,能给你出“避峰策略”和线路规划,App首页就有这个功能,能帮你规划线路、当机票售前助手,还能当智能客服。
马蜂窝的人也说,最近用户特别关注“十一避峰策略”和“行程备选方案”。
其实,有了这些工具,自己规划行程确实省事儿多了,不用再对着一堆攻略头疼。
传统旅行社也在变,李言说,2023年之后小团游就开始爆发式增长,今年甘肃多了好多小团旅行社,本地的、外地的都有,定价也受了影响,开始有价格战了。
“年轻人该社牛的时候社牛,出游的时候该社恐就社恐,不喜欢几十人的大团”,李言这话挺实在,大团众口难调,评价容易不好,小团就没这问题。
不过小团门槛不高,也就独特的文化体验因为要对接当地资源,门槛稍微高点儿。
他们的获客方式也变了,以前主要靠携程给流量,还得签协议保证每年的交易额。
今年李言他们不签了,改去抖音、小红书这些内容平台种草,就留着携程的店铺当品牌背书,游客搜得到也放心。
而且现在平台对旅游项目审核也严了,比如抖音最近在专项打击“货不对板”的项目。
“不光甘肃,全国都这样,竞争越激烈,越得保证体验”,李言这话没毛病,毕竟游客不傻,体验不好下次就不来了。

酒店也没闲着,不再只是个睡觉的地方,反而成了深度体验的一部分。
呼和浩特香格里拉大酒店有“住宿+蒙古袍换装”,丽江古城万豪万枫酒店能搞“住宿+非遗甲马拓印”,高星酒店从“住宿载体”变成了“文化主场”。
这种玩法挺好,能让你在住的地方就感受到当地文化,不用特意跑老远。
毫无疑问,现在年轻人成了旅游消费的主力,旅行的意义也变了,从“看”变成了“体验”,从“打卡”变成了“沉浸”。
互联网平台靠着数据和资源整合,从“预订工具”变成了“旅游设计师”,推着整个行业从“靠资源”变成“靠体验”。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的洪勇专家说,体验式旅游的兴起,说明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想要更深度、更个性化、有文化内涵的沉浸体验,这也让旅游消费变得更多元、更有深度。
说真的,看着草原上骑马送外卖的骑手,看着年轻人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手艺,就知道一个更注重个性化、深度化、情感化的旅游新时代已经来了。
以后的旅游,肯定会更有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