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粮仓”到“文化粮仓”,松江仓城正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这座曾凭“苏松赋税甲天下”地位、承担全国二十分之一漕运量的历史名镇,如今将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动能,成为上海市民和游客打卡的都市生活新聚点。
烟火汇聚:在“修旧如旧”中唤醒历史记忆
仓城的魂,深植于六百年的漕运脉络中。明清鼎盛时,这里是“天下粮仓”的生动写照:市河上漕船首尾相接,岸边商贩支起摊子,北方的白菜、江南的丝绸在叫卖声中换手;米行伙计搬粮的号子、布店掌柜算盘的噼啪声、茶楼里农户打听行情的闲聊,织成了最鲜活的市井生活。
如今,漫步中山西路,仿佛步入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这得益于《加快仓城核心区城市更新方案》的推行和“修旧如旧”的精心修缮,许氏当铺高大的山墙依然守着“前店后宅”的老格局,杜氏雕花楼的“五岳朝天”式风火墙风貌依旧,大仓桥栏板上雕刻的船帆纹样,仍是老粮票上熟悉的模样。
历史的唤醒,不止于静态保护。目前,风貌区内已有45处建筑对外运营,形成了非遗手作、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既有“野生力”精酿啤酒坊、“三千绣娘”顾绣旗袍馆、Echo Pet Party人宠生活体验馆等新潮商户吸引年轻人打卡,也有大仓桥面馆、仓桥羊肉馆、张氏米行、醍醐坐茶楼等老牌店铺,延续着地道的市井烟火气。“我从小在仓城长大,即使后来搬家离开仓城了,还会经常来大仓桥面馆吃面,一直是小时候熟悉的本帮菜味道。”仓城老居民潘国萍回忆道。
就在今年国庆期间,时隔百年后,仓城再次迎来上海之根·开仓节。在大仓桥、水岸广场等核心区域,船拳、昆曲等非遗展演与遵循古礼的开仓祈福仪式引人入胜。更妙的是,游客可通过一场跨越明、清、民国、现代的“剧本游”,与20余名变身历史人物的NPC互动,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仓城故事,触摸“活”的历史。这次开仓节还向居民征集了老物件,潘国萍听说后,就特地带来了珍藏多年的粮票。“这是上世纪90年代出的最后一版粮票,1993年就停用了,一晃30多年过去了。”潘国萍说。
古韵新生:在“保护开发”中激活社区活力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19.5公顷,坐拥127处文物保护单位。自2012年启动动迁修缮至今的十余年间,已从一座历史码头转型为守护文脉又充满生机的文化地标,其完整的历史肌理,无声地诉说着“衣被天下”与“天下粮仓”的辉煌过往。“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创新,这是我们始终如一的理念。希望这里成为展现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兼具历史深度与生活温度的精神栖息地。”仓城郎园运营统筹负责人于涛说。
历史文脉为骨,现代烟火为肌。仓城的更新,还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了可持续的社区活力。“仓城·郎园”Bridge与社工团队推出的“谷水回声”公益项目,通过《走进仓城》纪录片和定期直播节目,邀请学者与新老街坊共话仓城古今,旨在与邻里共创一个可分享、可持续的理想社区。
这让城市更新超越了物理空间,真正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我不是仓城人,但作为仓城张氏米行的‘掌门人’,我在这边其实已经待了很多年,可以说是扎根在仓城这个地方。”张氏米行主理人莫翠华说,“还有一些老仓城人,他们虽然搬出去了,但是他一直心系这边。比如在这边开这个Echo人宠生活馆的小孙,她就是受她妈妈的影响回来的。”对老居民来说,仓城是安放乡愁的故地,在新访客眼里,仓城是寻觅新趣的宝藏。如今,仓城正以其独特的温度,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日常。
记者:贾丽 吴涵彬 实习生:孙浙琳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