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假期,甘肃省博物馆开展社交活动。
国庆中秋假期,陇原博物馆成了最火的文化社交场所,千年文物与特色活动互动碰撞,让假日生活既有历史的厚重底蕴,又不失人间烟火的热闹温情。
作为我省文化地标的甘肃省博物馆,早早便备好了“文化盛宴”。假期首日,以“凝心筑梦迎华诞 聚籽成团结家声”为主题的社教活动,将沉浸式体验化作串联文明与情感的纽带,让千年文明与家国情怀在互动中深度交融。
活动现场,身着民族特色服饰的社教老师,笑意盈盈地穿梭在人群中,藏袍的金边、回族的绣花帽、蒙古袍的盘扣,每一处细节都满是浓郁的民族风情,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在民族知识问答区,孩子们成了绝对的主角。社教老师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解,知识点在轻松的氛围里悄然扎根,民族文化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节目表演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民族舞《映山红》裙摆轻旋,现代舞《时代感》节奏明快,独舞《我爱你中国》惊艳全场,台下观众举着手中的国旗,跟着旋律轻轻挥舞。诗朗诵《向中华文明问好》铿锵有力,满含着对千年文明的敬意与对祖国的祝福,成了节日里最温暖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博物馆双节假期活动丰富,太有活力和吸引力了!”兰州市民杨意欢感慨道。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的“我和祖国共成长”青少年主题社教活动,同样人气高涨。社教老师以“国庆节的由来与意义”为线索,从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到前辈们的奋斗故事,用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片段,让青少年读懂节日背后的家国记忆。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里,孩子们正在和社教老师一起进行红色主题创作。
听完讲解后,孩子们投入到红色主题创作中,展厅瞬间变成了热闹的“创作工坊”。他们有的围坐在桌前,专注地拼接天安门拼图模型;有的拿起彩笔,认真描绘天安门,明亮的红色、耀眼的黄色,笔下的色彩鲜活又热烈。
“此刻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表达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成为他们交流创作、分享心意的社交空间。”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博物馆,“手工团扇贺华诞”社教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提前准备了素面团扇、颜料和画笔,还特意将馆藏文物的云雷纹、飞天图案等纹样打印出来供大家参考。
参与者们围坐在一起,有的仔细临摹文物纹样,力求还原千年之前的工艺之美;有的大胆创作,将文物纹样与现代元素结合,在扇面上画出“飞天捧月”等创意图案。
武威市博物馆里社教老师带领孩子们制作团扇。
来自武威市凉州区的赵福玲边帮孙女调颜料边说:“以前看文物都是隔着玻璃,现在能把文物上的图案画在团扇上,还能带回家,感觉文物一下子‘活’了。”
“我们精心策划这场活动,就是想让每一把独一无二的团扇都成为‘文化使者’。”武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笑着解释,希望这些团扇成为可触摸、可带走的文化记忆,让博物馆的文化社交既有诗意又有温度。
“让文物‘活’在互动里,让文化‘热’在社交中。”双节假期,陇原各地的博物馆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打破传统边界,在这里,观众不仅能触摸千年文明的脉络、厚植炽热的家国情怀,更能在问答、创作、分享中,共同开启文化交流之门。(图片由各个博物馆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