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0月5日电(记者骆飞)十月的赤水河谷,秋高气爽。走进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省赤水丹霞旅游区,赤水大瀑布瀑声阵阵,响彻高山峡谷。
国庆假期,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处贵州赤水境内最大的瀑布。站上观景台,悬崖顶端的水流从丹霞赤壁倾泻而下,水雾经阳光折射出绚烂彩虹,飞溅的水珠落在人们的脸颊,带来山间独有的清凉。
沿着紧贴崖壁的狭窄廊道拾阶而上,人们陆续步入瀑布内侧,体验洞中观瀑的奇景。身处瀑布之后,透过巨大水幕,眼前蒸腾的白色水雾与脚下延伸的赤色岩层交相辉映,岩层表面的纹路如水流般舒展蔓延。
随行的导游指着岩壁的层理结构介绍,赤水丹霞是我国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为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的丹霞地貌群,享有“赤水丹霞冠华夏”之誉。
一亿多年前,这里曾是内陆湖泊,泥沙与铁质矿物沉积成红色地层;后经地壳抬升,赤水河及其支流历经千万年切割侵蚀,终雕刻出如今的赤壁、峡谷与瀑布群。放眼赤水丹霞,赤红色地貌点缀在原始森林、瀑布群与竹海之间,宛如红宝石镶嵌绿洲,构成世界罕见的绿色丹霞景观。
驱车前往燕子岩景区,沿途竹林从山脚蔓延至山顶,宛如走进“绿色海洋”。景区核心区,叶片如巨伞的桫椤引人驻足——这种距今约1.8亿年的侏罗纪孑遗植物,与恐龙同生,被誉为“蕨类植物之王”。
“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植物活化石’,没想到能在这儿见到鲜活的,而且它们被细致地保护着,太难得。”一位游客说。
为守护这份远古遗存,贵州省还设立了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桫椤命名的自然保护区。
这些年,为探究海拔与生态环境对桫椤生长的影响,保护区内还建立了多处桫椤物候学观察点,研究人员约每10天记录一次不同规格桫椤的发叶量、孢子生命周期、新叶生长节律及株高增量等数据。
目前保护区内桫椤达4万多株,保护区外有2万余株,总量近6.2万株。30多年来,保护区已有效保护4000余种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更成为青少年研学的重要基地。
独特的地质地貌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赤水不仅成为“生态旅游+研学科普”融合胜地,更催生了多元旅游业态。在高达87米的燕子岩瀑布顶端,“燕穴崖畔咖啡”成了网红打卡地。
“听着瀑布声喝咖啡,抬头就是丹霞崖壁,这种‘自然与休闲’的结合太惬意了。”来自贵阳的游客周佳佳边拍视频边说,她想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生态之美。
此外,赤水因地制宜招引投资主体打造的洞穴酒店,依天然丹霞洞穴而建,推窗可见竹海随风起伏,沙沙声不绝于耳。据酒店工作人员介绍,国庆假期,秉持“住在自然里、不打扰自然”理念的酒店早已一房难求。
作为贵州竹资源第一大县,赤水现有竹林132.8万亩。当地人不仅“居有竹”,更有“无竹不成席”的习俗,擅长就地取材的人们“以竹入菜”。其“全竹宴”既保留了生态特色,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从厘清丹霞地貌的“前世今生”、守护桫椤等珍稀植物,到打造生态文旅业态、做好“竹文章”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赤水积极探寻“保护自然”与“发展旅游”有机融合。如今,人们在体验生态旅游时,也见证着世界自然遗产地正书写着“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