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5A的景区数量在涨,总的收入却在下滑。部分5A景区因“体验差、雷点多”被年轻人抛弃,为何5A景区也有这么多坑?该怎么避雷?
不是年轻人挑剔,而是部分5A景区的体验确实配不上它的名头——花钱买罪受,谁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旅游的本质在于体验,头衔再光鲜,若服务跟不上,终究是空中楼阁。
你想想,一张5A景区的门票动辄上百元,换来的却是人挤人的拥堵、额外收费的洗澡间、或是名不副实的“几块石头”。
比如某著名山水景区,游客深夜还堵在山上下不来;某海岛景点,冲个淡水都要另掏腰包;还有那标榜“天涯海角”的地方,旺季门票81元,看点却寥寥——这性价比,谁看了不摇头?更讽刺的是,同一景区内,一杯打着地标logo的柠檬水,一楼卖10元,四楼竟敢卖18元。
风景虽美,配套却糟心,游客的失望可想而知。
结果呢?数据不会骗人。今年“桂林旅游”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6.63%,全年净亏损超2亿元;张家界五年亏损13亿,去年还因债务问题申请重整;西安某老牌5A景区流量下滑,连情景剧都因互动性弱被年轻人嫌弃。
与此同时,5A景区的数量却在疯狂“扩招”:从2007年的66家暴涨至2024年的358家,光去年就新增50家。和学历贬值一个道理,头衔一多,含金量自然就跌了。
为什么5A景区会沦落至此?根本原因在于评判标准严重脱节。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5A评分中“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占1000分,需达到950分以上,但这项标准过分侧重硬件——比如生态停车场、3A厕所、无障碍设施——却忽略了游客的真实感受。
第一批5A景区如故宫、长城,靠的是实打实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但近年新晋的5A景区,有的被吐槽“和公园没区别”,有的成了“毫无亮点的小吃街”。
标准僵化,管理落后,不少景区把“5A”当成一劳永逸的招牌,却忘了服务才是灵魂。
更值得玩味的是,游客其实没有减少,只是变得更精明。
2024年五一期间,人均每日旅游花费113.15元,比2019年的150元下降了近25%;春节期间人均花费也从176.90元跌至166.85元。
大家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更追求“值回票价”。另一边,景区门票却在大幅涨价——2024年5A景区平均门票较2019年上涨约30%,某博物馆门票甚至从10元飙至85元。
收入压力下,景区拼命薅羊毛,却忘了提升体验,最终陷入“越涨价越没人来”的恶性循环。
相比之下,一批新兴景区正在崛起。以万岁山为代表的互动式、情景式景区,没有5A头衔,却靠沉浸式体验成了“顶流”。
它们证明了一点:游客要的不是冰冷的设施清单,而是有温度的服务和独特的记忆。社交媒体时代,任何“雷点”都会通过短视频和点评平台被无限放大——5A景区的“祛魅”已成必然。
那么,如何避雷?首先,别迷信头衔。选择目的地时,多看看真实游客的反馈,避开“网红但吐槽多”的景区。其次,关注体验细节:景区是否有合理的分流措施?餐饮、卫生是否明码标价?互动项目是否丰富?最后,理性消费——遇到“美丽废物”掂量再三,把预算花在真正值得的项目上。
5A景区肯定不是原罪,但若只顾挂牌不思进取,终将被时代抛弃。旅游业的未来,不在头衔的堆砌,而在每一处贴心的服务和每一次真诚的互动。当景区学会把游客当“人”而非“钱包”,才能真正找回失去的人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