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成都的文博场馆“火”,人气更是“热上加热”。
10月4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节日期间,四川科技馆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热点,“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主题展览,以真实的月壤样品、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VR沉浸式“登月”体验,吸引了日均超1.2万人次的市民游客。成都博物馆同样“热力十足”,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成都博物馆10月4日-7日的观众票早已约满,“国庆假期前3天,我们的人流量共计达到6万人次左右。”
游客参观“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主题展览
节日里的文博场馆是文化体验的“会客厅”,还是消费新场景。科幻图书、DIY徽章、精美明信片等相关产品销量节节攀升,有文创消费区人流量相比日常上涨30%,还有消费区前3天销售额达数十万元。成都的“文博热”,正延伸为一场别开生面的消费热潮。
真实月壤样品西南首展
游客现场体验VR一秒“登月”
10月4日一早,四川科技馆门口就已排起长队,入馆处人头攒动。顺着人流走进一楼西厅,“九天揽月”展厅里人气爆棚,小朋友们围着展柜探头张望,不少家长干脆半蹲下来,为孩子讲解“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登月故事。
“这就是从月球正面和背面带回来的土壤!”一位家长指着展柜中两份被密封的样品向孩子说道。2020年和2024年,中国先后通过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成功采集并带回月壤样品。此次展览,正是西南地区首次集中呈现月球不同区域的“土壤密码”,向市民游客揭开月球地质构造的神秘面纱。
“我最喜欢的是火箭和飞机!”6岁的唐多多来自重庆,4日来到四川科技馆玩耍,刚刚摘下VR头盔的他十分兴奋:“我刚才跟着航天器去了月亮,然后又到了火星,那里有很多星星!”
唐多多游客体验VR沉浸式“登月”
唐多多提到的“火星之旅”,正是展览现场的VR项目所呈现的沉浸式场景。“我们将元宇宙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体验者佩戴VR头盔,便可从第一视角伴随长征五号升空,走向广袤的宇宙,与‘嫦娥’‘玉兔’在月球表面漫步,最后降落火星。”成都威爱数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滢介绍,项目自10月4日开启,仅仅两个小时,体验人数就已突破50人。“我们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将持续开展一个月,预计将吸引超万人次参与。”
除了VR项目体验,现场还有诸多实物展品带来“沉浸感”满满的视觉冲击。
“展览中,我们还展出了嫦娥五号返回器,它是一个高约1.2米的‘大铁球’,还有一面巨大的红白相间降落伞,铺展开来有50平方米,为返回器安全着陆保驾护航。”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外,现场还展出了嫦娥四号1:2模型、嫦娥一号卫星模型、嫦娥六号探测器模型,展现中国探月工程2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
“孩子一边看展览一边问我问题,我们当家长的也重新学了一遍航天知识。”来自北京的游客夏兵带着两个孩子提前两天预约了参观。他提到,此行特意将科技馆列入行程,正是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中国航天的浓厚兴趣,“书本上的知识是平面的,现场参观可以看到真实的模型、实物,印象会更深刻,也能让孩子们更立体地理解登月的过程。”
前3日入馆人数超6万人次
成都博物馆假期预约提前“秒空”
清晨的成都博物馆外,市民游客早早排起了长队。节日期间,成都博物馆成为这座城市最具“文化磁力”的打卡地之一。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成都博物馆非常热闹。”成都博物馆讲解员史天琦告诉记者,“前3天入馆人数就已经超过了6万人次。我们每天的预约上限是2万人,为了满足观展需求,国庆第一天还临时增加了几千张门票。”
馆内展览同样精彩纷呈。记者了解到,双节期间,成都博物馆携两大特展及三大常设展,为游客们打开贯穿千年的文明之窗,展览包含“岁月记忆:国宝西迁与高校入川”等特展,以及《花重锦官城》《中国皮影木偶展》等常设展。
游客在成都博物馆观展
记者现场看到,在一楼“文明的史诗——来自地中海的古典雕塑艺术展”门口,游客们排起长队,室内灯光映照着洁白的雕塑,仿佛穿越至两千年前的地中海文明。史天琦介绍,展览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世纪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背景,呈现了125件精美展品。
来自内江师范学院的大二学生魏婉和同学们驻足在一尊宙斯雕像前,“我们是文学系和历史系的学生,看到这些雕塑时真的很震撼,古罗马的气息仿佛迎面而来。”她还提到,博物馆展区的设置也十分巧妙,“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的展陈顺序,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文明的演进——希腊的雕塑更为柔和细腻,而到了古罗马,就呈现出一种理性与哲思的力量感。”
观众中也不乏专程“打卡”的外地游客。来自福建厦门的郑欣怡参观了多个展厅。此次成都之行,她原本计划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后来发现门票早就被抢光了。”她笑着说,“但成都还有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这些非常有名的文博场馆,就决定先来成博看看。一方面想了解成都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对地中海文明特展非常好奇。”
虽然是假期人流高峰,但郑欣怡表示参观体验“非常舒服”。“人虽然多但秩序很好,工作人员也都很热情,让人感到很温暖。”她说,这趟博物馆之行“完全是意外的惊喜”,“展览内容丰富,文创也很有特色,让我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夜幕降临,成博的热度依旧不减。记者了解到,为满足市民游客的观展需求,以及配合“周末儿童博物馆”特别活动,10月3日-4日,成都博物馆将闭馆时间延后至晚上20:30,为亲子家庭创造一段独特的夜间博物馆探索记忆。“从今天到10月7日,成都博物馆的预约已经全部满了,市民游客若计划前往,可以提前预约10月8日的参观场次。”史天琦提醒。
文博热带动假期消费热
有文创消费区前3日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展览热度的升温,也带动了成都文博场馆文创区的销售热潮。
在四川科技馆科幻世界文创区,不少游客在货架前驻足挑选,星球冰箱贴、《三体》图书,琳琅满目的科幻产品让人“挑花了眼”。“最近几天的营业额日均接近1万元,比平时涨了30%。”科幻世界文创区工作人员钟良红介绍,节日期间人流激增,销量最好的依然是熊猫IP产品,其次是航天主题文创和经典科幻书籍。“《三体》一直很受欢迎,不少科幻迷专程来买书。”
四川科技馆科幻世界文创区
在馆内的“格致书馆”里,书籍、笔记本、文创摆件等实用类产品也广受欢迎。“假期内我们日均营业额三四千块钱,人流量比平时涨了将近50%。”工作人员李小姐说,假期人流明显增加,不少外地游客参观完展览,会顺手带一份纪念品回家。
另一边,成都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同样热度飙升,除了展厅里的千年文物与沉浸式体验,购买文创产品也成为游客在假期“带走成都记忆”的热门方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文创商店内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起长队,不少游客在参观完展览后顺路前来“淘宝”。文创产业部工作人员余欣桐介绍,成都博物馆的文创区主要销售的是以馆藏文物为灵感开发的各类衍生产品。今年国庆期间,冰箱贴、文物主题周边等深受欢迎,其中以“石犀”形象延伸出的系列文创产品尤其畅销。
成都博物馆文创区
“石犀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相传与李冰治水有关。它本身形象憨态可掬,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开发了盲盒、摆件等多种衍生品,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余欣桐说。
据介绍,国庆前3天,成都博物馆文创区的客流量已达到5万-6万人次,销售额达到数十万元。“成都博物馆的文创一直都很受欢迎,我们每年都会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会落地生产,变成大家现在看到的文创产品。”余欣桐介绍,成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从汉代、秦代到近现代,展厅里丰富的文物元素让我们的设计有非常多的发挥空间,也让产品呈现出独特的成都气质。”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记者 杨译焮
编辑 郭庄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