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会,撬动一城新动能
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系列综述之三
一场盛会,如同一根有力的杠杆,精准地撬动了慈利发展的新动能。
在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的带动下,慈利县正悄然完成一场文旅身份的转变:过去,它是游客往返张家界核心景区时匆匆路过的“歇脚点”;如今,凭借系统性的升级,它成了越来越多人专程奔赴的“热门打卡地”。这场跃迁的背后,藏着基础设施、营销宣传与民生福祉三者协同发力的密码。
升级设施:铺就“愿意停留”之路
曾经的慈利,因
“进不来、停不下、玩不好”,让不少游客“来了就走”。如今,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升级,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成为游客愿意停留的底气。
在交通与配套上,慈利瞄准“便捷性”破题。9月29日,炉慈高速(G59呼北高速重要路段)正式通车,这条纵贯湘西北的大动脉,首次实现了长江三峡、壶瓶山、张家界三大世界级景区的全程高速直达,构建起湘鄂“两小时旅游圈”,极大提升慈利的区域可达性,为游客“愿意停留”奠定关键的交通基础。
同时,孙开华故居周边,2公里旅游大道完成“白改黑”改造,路面平整开阔,游客自驾无需再绕远路;新建的12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划设清晰的停车区域,旺季时也能避免“一位难求”的窘境。“以前来这儿怕堵车、怕没地方停车,现在开车过来一路顺畅,停车也省心。”来自长沙的游客张先生说,仅这一点,就让他愿意多待两天。
景区提质则聚焦“体验感”升级。红岩岭景区对原有游步道进行拓宽加固,新增3处观景平台,游客站在平台上能将峡谷风光尽收眼底;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不仅开发了飞拉达、MR眼镜等特色项目,还优化了游览路线,避免游客扎堆拥挤。数据显示,红岩岭景区接待能力较2021年提升3倍,旺季单日最大承载量突破5000人,彻底告别了“想玩却排不上队”的尴尬。
创新营销:擦亮“世界看见”的名片
如何让更多人“知道”并“向往”慈利?创新营销成为擦亮城市名片、打开世界之窗的关键钥匙。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慈利成功打破“藏在深闺”的困境,让“热门打卡地”的名号越传越广。
内容创新是吸引关注的核心。慈利没有局限于传统的风光宣传,而是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九歌山鬼表演现场,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召唤“数字山鬼”,这个会舞板板龙灯、耍武术的AR形象,成了社交平台的“爆款”;织锦作坊的土家阿妹开通直播,镜头里不仅展示西兰卡普的制作过程,还会分享背后的民俗故事,单场直播销售额常破万元。此外,“二端午”龙舟赛、板板龙灯艺术季等活动,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相关话题播放量累计超千万,不少游客直言“刷到视频就想来现场看看”。
节会引流则让热度持续发酵。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落地慈利后,当地顺势推出“同根文脉映青春”非遗集市、文旅产品展销会等配套活动,吸引两岸游客参与。
国际传播更让慈利走向世界。当地组织“海外旅行商踩线”活动,邀请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的旅游业代表实地考察,不少旅行商当场敲定合作,计划将慈利纳入跨境旅游线路;同时,在Ins、Facebook等平台发起,用多语种展示地缝奇观、土家风情,吸引境外游客关注。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境外游客占比提升至36.97%,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游客数量显著增长。
共享红利:释放“家门口”的民生能量
文旅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共享成果。在慈利,“热门打卡地”的红利不仅停留在景区热闹的人流里,更实实在在落进了百姓的口袋,成了民生经济的“助推器”。
民宿产业的爆发,让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广福桥镇三王村的“竹里居”民宿,由村民刘金翠自家房屋改造而成,凭借清新的田园风格和贴心服务,今年暑期11间客房天天满房;阳和土家族乡的八度里客栈,通过“民宿+非遗”模式,邀请村民教授打糍粑、织西兰卡普,客人平均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到2天。
农产品则借着文旅热度“出圈”,从“土疙瘩”变成“香饽饽”。零溪镇老马黄桃园推出“采摘体验”,周末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营收数千元;高峰土家族乡的高山蔬菜,因口感清甜成了游客必买伴手礼,村民黄大爷仅7月就靠卖土鸡、蔬菜多赚3800元;三合镇的茶产品通过“制茶体验+品鉴销售”模式,月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数据显示,2025年7至8月,慈利县品牌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720万元,同比增长33%,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文旅+农业”的甜头。
村集体经济也在文旅发展中不断壮大。溪口镇樟树村依托红色资源,修复苏维埃政府旧址,打造红色研学线路,去年接待红色研学团队150多场,村集体增收5万元;龙潭河镇通过举办板板龙灯艺术季,带动周边餐饮、文创销售。“以前村集体没收入,想办点事都难,现在有了钱,能给村民修路灯、建文化广场,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樟树村党支部书记王林元说。
清晨的赵家垭水库薄雾未散,船夫张大伯的木船已划破碧波,载着专程奔赴的游客驶向朝阳地缝;午后的织锦作坊,土家阿妹的直播镜头前,西兰卡普的订单提示音奏响指尖经济;夜幕下的龙潭河镇,板板龙灯映照下,非遗传承与孩童的笑声点亮文化传承薪火……
从“过路点”到“热门打卡地”,慈利的文旅跃迁,不仅是旅游名气的提升,更是基础设施、营销宣传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的结果。未来,随着更多文旅项目的落地,这片山水间还将续写更多“游客满意、百姓受益”的故事。
记者丨宋美慧 实习生 周紫仪
一审丨罗 杰
二审 | 高钱华
三审 | 卓志华
出品 | 掌上张家界
本平台为张家界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单位、个人(自媒体)不得转载转发本平台内容,取得授权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