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有个叫圣卡塔琳娜帕洛波的村子,就坐落在阿蒂特兰湖东北岸,住了大概5000个卡克奇克尔玛雅人。
以前这村子全靠打鱼和种地过日子,后来人越来越多,这点收入根本不够花,好多男的没办法,只能去危地马拉城、附近的旅游小镇,有的甚至跑到美国打工。
2016年的时候,村里一群人不想就这么穷下去,有工人、做手工的、家庭主妇还有全职妈妈,一起搞了个“绘彩圣卡塔琳娜帕洛波”项目。
目标挺明确,就是把全村850栋房子和商铺都刷上鲜艳颜色,把小镇变成一件“活的艺术品”,好吸引游客来,缓解贫困。
我觉得这想法比硬建几个旅游设施靠谱多了,至少没丢村里的本色。
这个项目不是村里人瞎琢磨出来的,是危地马拉记者哈里斯・惠特贝克提的。
他之前见过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被彩绘改造后变了样,就想照着这个思路,用艺术帮这个玛雅村搞旅游。
本来想他也就是提个想法,后来发现他还真找来了人,艺术家迭戈・奥利维罗,让他主持设计工作坊,还跟社区领袖一起定风格。
迭戈找灵感的方式也挺实在,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他发现村民跟自然贴得特别近,湖里的水、旁边的火山、地上的植物,都是日常。
还有玛雅女人穿的“绣衫”,上面的图案特别有讲究。
所以他们就从这些里挑颜色,弄出了“水”“泥”“绿石”这些调色板,常见的是深蓝、紫色、绿色,偶尔加些橙、黄、粉色提提劲。
尤其是蓝色,村里女人大多穿蓝色绣衫,刷出来特别显眼。
搞不清为啥有些村子搞彩绘总喜欢跟风用网红色,这个村盯着自己的文化找颜色,可能这就是它能让人记住的原因。
从“灰扑扑”到“五彩斑斓”:涂料里藏着玛雅智慧
刷房子不光要颜色好看,涂料也得讲究,村里有家本地企业专门研发了种环保涂料,叫“Palopó”,用的是石灰,能防潮还能防霉。
后来才知道,这跟古代玛雅人用的绘料工艺是一脉相承的。
涂料都是现场调的,矿物颜料混上熟石灰再加水,既环保,又不会污染旁边的阿蒂特兰湖。
很显然,他们没只顾着表面好看,还想着保护湖里的鱼,毕竟渔业以前也是吃饭的本事,要是湖水脏了,得不偿失。
墙面底色一般选深蓝或紫色,上面再用浅色画点几何纹样、动物图案。
社区领袖挑的图案也都是有说法的,蝴蝶、鹿、玉米、猫,还有国鸟凤尾绿咬鹃,都是玛雅人传了好几代的织布纹样。
每家人刷房子前,都会跟志愿者商量设计方案,家里把房子准备好,差不多两天就能刷完。
本来以为就是志愿者帮着刷,后来发现每周都有艺术家、志愿者还有游客凑一起动手,把灰蒙蒙的墙变成花里胡哨的画。
这种一起干活的感觉,其实比刷完的房子更值钱,村里人本来因为男的外出,联系就少了,这么一折腾,大家又熟络起来。
项目到现在已经刷了749栋房子了,变化不光是房子变好看,村里的气氛也不一样了。
旅游的人多了之后,开了17家新商铺,有文化中心、餐馆、咖啡馆,还有画廊和卖手工艺品的店。
项目负责人斯蒂芬妮・布兰科说,现在男的出去打工的少了,社区组织也比以前完善。
这才是项目最该有的效果,不是光赚游客的钱,而是让村里人能守着家过日子,这比啥都强。
村里的卡萨帕洛波精品酒店还搞了个“沉浸式体验”,不是让游客光看看就走。
游客先去项目博物馆,了解颜色和符号背后的文化,然后跟志愿者一起刷房子,还能认识当地家庭。
之后在村里逛逛,去文化中心听玛雅历史,在小摊上买纺织品,或者喝杯有机咖啡。
危地马拉的咖啡本来就有名,这村的有机咖啡喝着还带点当地味儿,不算白来。
刷墙刷出好日子:旅游来了,家人也回来了
当然,跟湖区里的热门景点比,比如帕纳哈切尔、圣马科斯、圣佩德罗,这个村的游客还是少点。
湖面上一眼就能看见这五颜六色的房子,好多坐船的游客都会问“那个蓝色建筑的小镇是哪里”。
村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先让人注意到,慢慢就会有人想来看看。
这个村能成,不是因为彩绘多好看,而是它把玛雅文化揉进了每一步里。
从颜色灵感来自绣衫,到图案用传统符号,再到让游客体验文化,每一环都没脱离“玛雅村”这个根。
不像有些地方搞旅游,把老房子拆了建仿古建筑,最后搞得四不像。
这个村没那么干,而是用艺术把文化“亮”出来,既让游客觉得新鲜,又让村里人守住了自己的根。
这个项目没靠外人硬推,村里人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了,选颜色、定图案、刷房子,都是自己说了算。
外来的专家只是帮忙,不是主导,,这样搞出来的项目,村里人才会珍惜,也才会长久。
要是光靠外人设计、外人运营,说不定过两年热度就没了。
圣卡塔琳娜帕洛波村的转型,就是用一支画笔解决了两个大问题,一边是贫困和男人外出的困境,一边是玛雅文化没人知道的难题。
它没搞啥大工程,也没花多少钱,就靠给房子刷颜色,把文化变成了能赚钱的“宝贝”。
这种方式,不光适合这个玛雅村,其他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村子,其实都能学学,毕竟,自己的根才是最值钱的东西,丢了根,再热闹也只是昙花一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