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刷到年轻人的旅游攻略,真是让人开眼界。
住酒店嫌不安心,就把露营帐篷支在房间里;
一次性手套洗干净当牙具盒,喝完的奶茶袋剪个口用来泡脚。
核心就一个原则:不花冤枉钱,性价比拉满。
可另一边,曾经的“国庆顶流”世界主题乐园,日子却过得相当憋屈。
北京环球影城连续两年每年巨亏 15 亿,史努比乐园干脆贴出了结业公告。
连香港海洋公园都没能幸免,虽说最新财年游客量和收入是近五年最高,却还在亏损。
最后以 23 亿的价格卖给了祥源控股,这反差实在太大了。
要知道前些年,这些乐园可是旅游圈排队的“鄙视链顶端”。
那会大家对IP没什么概念,这些带着“亚洲首个”“最贵”头衔的乐园,光听名字就够吸引人,随便一个垃圾桶都能成打卡点。
哈利波特、小黄人这些大IP一落地,大人小孩都疯抢门票,为了玩3分钟的项目排3小时队都心甘情愿。
玩偶玲娜贝儿的周边,被黄牛炒到翻倍还抢不到。
以前大家旅游图个新鲜、凑个热闹,只要有大牌 IP 撑着,贵点、累点都能忍。
但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清醒,旅游要的是实在的体验,不是为虚无的“光环”买单。
大牌乐园还抱着老一套的思路,自然跟不上趟了。
从排队疯抢到黄牛亏本,乐园的 “傲慢” 该收收了
现在再提主题乐园,网上全是“避雷”帖,曾经赚翻的黄牛和民宿老板也愁眉苦脸。
有民宿老板说,去年客流量跌了不少。
房价一晚降了两三百,年营收少了近 30%。
迪士尼的新款周边不光没溢价,偶尔还能捡漏,代购们都快没生意了。
华特迪士尼的体验部门去年季度利润降了6%,高管直言是上海迪士尼客流量下滑拖了后腿。
乐高乐园549元的成人票,在二手平台436元就甩卖。
香港海昌海洋公园早在2020年就差点破产,还得求政府给54亿港元救急。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自作自受”加“对手太强”。
先说自身的“傲慢”:门票五百多,适合小孩的项目不到一半;
168元的儿童餐量少得可怜,几块钱的冰淇淋卖几十,一家人光吃喝一天就花几百。
更气人的是,有的乐园设备老出故障,“人工降雨” 能把人淋成落汤鸡,体验感差到极点。
再看对手,国产平替乐园早就崛起了。
万岁山门票才80块,项目多还在市中心。
“只有河南”靠文化体验圈粉无数,票价也就两三百。
这些本土乐园太懂中国人的需求了,性价比拉得满满。
其实市场空间还在,麦肯锡数据显示,中国主题乐园渗透率才27%,远不如发达国家。
预计到2025年底,市场规模可能超900亿。
可预测跟现实多少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世界乐园要重回巅峰,关键得改思路。
像大阪环球影城靠转型“沉浸娱乐空间”扭亏为盈,香港迪士尼用200元的美食券和三折商品终结了 9 年亏损。
现在的游客不再吃IP情怀那套了,只认值不值。
大牌乐园要是还端着架子,不补服务短板、不做特色创新,迟早会被更懂消费者的国产乐园彻底取代。
毕竟,真诚和性价比,才是永远的“流量密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