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村碗”美食嘉年华在中国茶具城主会场与石牛山、九仙山、云龙谷三大景区分会场同步开启。(融媒体记者陈小阳 通讯员吴有森 黄谷莹 摄)
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泉州精心筹备的数十场展览火热出圈。从AI艺术到非遗传承,从历史文物到地方特色,各类活动不仅刷屏社交平台,更吸引周边城市游客驱车打卡。市区“科技+人文”与县域“特色文化”双线发力,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场“有文化、有温度”的假期文化盛宴。
□融媒体记者 高慧子
市区展览
科技赋能人文,非遗碰撞艺术
“AI无界·艺术共生”2025世遗泉州AI艺术展堪称市区“顶流展览”,其核心亮点在于以人工智能为媒介,对泉州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重构,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动态数字作品,开展首周便登上泉州本地热搜榜。在鲁迅美术学院许毅博创作的《一》展区,数百个机械单元随编程精密运动,如海浪般模拟宋元商港帆影交织的场景。“原本以为AI艺术离普通人很远,没想到能看到这么多带泉州元素的作品,家乡越来越‘潮’了。”在展品前驻足欣赏的泉州大学生小张说。
《爱上泉州:100种元气生活指南》《漫话刺桐》新书特展则凭借“沉浸式看书”火出圈。漫步泉州中山路,骑楼廊柱间的书香格外吸引人。不少游客手持新书,或倚着斑驳的墙面静静翻阅,或驻足在临时展台前,与同伴分享书中章节,讨论着下一站打卡路线。“刚在书里看到中山路老字号的故事,转身就能找到对应的店铺,这种‘书中场景照进现实’的感觉太奇妙了!”来自山西的游客一边说,一边将两本书放进购物袋,“带回去当旅行纪念,也能给没一起来的朋友‘种草’泉州。”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展陈与展演无缝衔接。静态展品述说着千年技艺,非遗表演区围满了游客,掌声欢呼声不断。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将展览与互动结合的“船来船往”寻宝活动成亲子热门。家长带孩子观古船、查文物,还对照任务卡寻线索。“孩子们比晒任务卡,主动学文物故事。”家长王先生说,现在博物馆研学成了假期新风尚。
县域展览
深挖地方特色,绽放多元魅力
县域展览同样凭借独特风格火热“破圈”。假日期间,每晚在双阳街道侨乡文化广场举行的“巴厘风·中国情”印尼风情舞蹈展演,因“沉浸式体验+侨乡情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印尼侨眷阿姨看着孙女穿着巴迪克花纹服饰跟着舞者学扭腰,眼眶微红:“很多游客来问服饰的故事,还有年轻人拍视频发抖音,让更多人了解印尼文化,特别开心。”
德化的红旗坊·文旅产业园的陶瓷展则凭借“美食+瓷器”的创意出圈。“瓷都盛宴”展的白瓷盘盛放的“三黑三黄三宝”地方美食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张女士举着手机拍照:“白瓷的通透质感搭配美食的丰富色彩,视觉效果特别好,拍的照片发朋友圈后,好多人问在哪,想来看展和尝美食。”米其林陶瓷餐具展也吸引不少陶瓷爱好者、餐饮从业者前来参观和考察,德化陶瓷的高端艺术价值被更多人所看到。
此外,晋江“大美晋江·侨见龙湖”摄影展、南安汉侯博物馆大型“丝路瓷语”陶瓷展、惠安“了不起的惠安非遗”展也各有亮点,相关打卡内容持续活跃在社交平台,让泉州“双节”假期展览热度不断攀升,成为这个假期里亮眼的“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赖闽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