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红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东宝
黄河水天上来,天山雪云间立。当中原大地与哈密绿洲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遥相呼应,一场名为“文化润疆”“旅游兴疆”的生动实践,已悄然结出饱满的果实。
近年来,河南以“互相宣传、互通渠道、互动提升”的文旅“三互”行动,铺就了一条别样的连心路:地铁车厢里流动着哈密的风景,旅游专列穿梭于古老的丝路,千年文物讲述着共同的记忆……这一切,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哈密这片热土上灿烂绽放。
文化浸润:让中华文明基因深植心灵
10月3日,郑州市民程明浩乘坐地铁,被郑州地铁“哈密号”专列上的大海道风光深深吸引。每天,中原大地上还穿梭着62辆“哈密号”公交,河南乘客通过移动“展板”了解新疆哈密的壮美风光与民俗风情。
这一流动的文化窗口不仅运送着旅客,更承载着“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与“丝路秘境·甜美哈密”的文化对话。正如程明浩所说,“当孩子们透过‘哈密号’车厢里的丝绸之路图片,读懂中原与西域的文明对话时,民族团结的种子就悄悄种下了。”
文化认同的深化还体现在一连串数字之中:两地联合举办的“汉字之美”“金玉·王侯”等特展,吸引60万人次观展,豫哈青少年夏令营等文化交流活动开展150余场次,35.8万人次群众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哈密,由河南援建的左公文化苑早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40余万名参观者在这里触摸到“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历史温度,感悟着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
通道互联:让共同发展动能澎湃激荡
“我想去看看黄河,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哈密维吾尔族少年卡木然经常向小伙伴说。
卡木然对黄河的向往,正是豫哈两地人民深厚情谊与强烈交流意愿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数十万河南游客赴哈密旅游,不仅带动8000万元新疆农副产品销售额,更让哈密酒店入住率提升至75%,特色餐饮门店客流量增加40%,东天山滑雪场冬季客流量同比增长500%,直接带动哈密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2%。
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2025年,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与哈密翼龙-雅丹大海道景区建立“三交”合作联盟,实施双向免票政策,首月互送游客12万人次。今年我省还计划推动“门票互通”向“产业互联”升级,联合开发“石窟探秘”“丝路美食”等主题旅游线路,推出跨省联票产品,形成文化润疆与旅游惠民深度融合的豫哈样板。
同心筑梦:让团结之花绽放新时代
夜幕降临,哈密市伊州区的阿勒屯古街上灯火通明,各民族游客纷至沓来,观看传统民俗表演,品尝各种风味小吃,体验非遗项目,感受哈密夜晚浓郁的烟火气。
近年来,河南投入援疆资金1.25亿元,实施15个文旅项目,涉及伊州区文化馆建设、阿勒屯古街特色文化街区改造等工程,旅游业态持续丰富。
站在豫哈文旅合作交流推进会的新起点上,两地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入推进,共同绘就的工程蓝图已徐徐展开。
“豫哈两地通过艺术创作交流、青少年研学实践、非遗展演展示等,深入推动‘黄河精神’与‘天山文化’深度交融。”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河南省文物考古哈密工作站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到文旅领域持续加大“组团式”援疆力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从大海道景区各地游客的欢声笑语,到郑州地铁里哈密朋友的灿烂笑容……这既是新时代高质量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的创新探索,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