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颍河东流
————————
逝去的岁月,回忆起来总是让人感慨万千,一种无法形容的心情涌上心头,比如儿时记忆中的太和县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街等等,总能勾起一段美好的记忆。
因为我们村子在颍河南岸,去太和县城必须跨过一座浮桥,就从这座浮桥写起吧。
任凭笔者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找到太和浮桥的真实图片,只能网上搜到几幅浮桥图片,但这些图片和记忆中的太和浮桥不同,比起这些图片,太和浮桥更简陋一些。
颍河自西向东流经太和县城时,在县城西转弯向南,几公里后再折转往东,过太和城南然后又转弯向南而去。
颍河位于老太和县城南大门,其实,距离老太和古城护城河还有一段距离,估计有三四里左右,因为记得过了浮桥后,还要走好久才到县城里边。
太和浮桥,是横跨颍河上的一座简易桥,这座桥是太和通往阜阳的必经之路,属于交通要道。
说起颍河,太和当地人叫法不同,有叫沙河的,有叫颍河的,也有叫沙颍河的。其实它的真名就叫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嵩山,流经河南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经安徽界首进入太和、阜阳,颖上,于颖上沫河口汇入淮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因颍河流经河南周口时,沙河、贾鲁河汇入颍河,周口以下俗称沙颍河,不过沙河和贾鲁河又是颍河最大的支流。
对于这座浮桥,严格地说,只有六零后以上的人才有印象,因为在太和老大桥1974年建成通车后,浮桥就完成历史使命而拆除了。
这座浮桥的构造,其实很简单,是几十只木船用铁链连接而成,上面铺上一层约两指厚的木板,就形成一种简易的浮桥,就和现在军队的舟桥部队架设的浮桥类似。桥不是很宽,仅能过一辆解放牌卡车,属于单行道,两岸过往汽车要交替通行,行人,拉架车的,可以自由通行,浮桥上人来车往,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遇到颍河里有过往商船通过,要把浮桥从中间拆开,让船只通行过。每到这个时候,两岸有人负责管理行人及车辆,指挥在岸边等候,等船只过去后再把浮桥连接好,再让过往行人车辆通行。这一通折腾下来,起码要一个多小时。
记得两岸上下的坡度很陡,别说拉车了,走上去都很吃力。看到解放牌卡车上坡时,发动机嗷嗷响,车尾的烟筒直冒黑烟,就像使上了吃奶的劲才能爬上去。
拉架车的人们更费劲,若是车上拉着重物,需要三四个人一起合力,有拉的,有推的,才能把架车拉上岸。
人走在浮桥上,感到脚下的船在晃,遇到汽车通过时,浮桥晃动得更厉害,桥两边的河水随着汽车的走过,激起一排排浪花,此刻,就感觉桥要沉下去似的,走在上面的人们心惊胆战。
若是公共汽车通过时,车上的乘客必须全部下车,只留驾驶员在车上,乘客跟在车后,等车过了河乘客才能上车。
记忆中,浮桥两岸很热闹的,好像有临时的交易市场,有农产品交易什么的,像个露水集,就早上一会,太阳出来集散去。
记得过了浮桥,爬上颍河北岸向右拐,右手边好像是一座老建筑,记不得是做什么用得了,然后走一段路,再向左拐直奔县城,这条路就是现在的人民路。七十年代的路两边是村庄农田,走了约两三里,到了太和老汽车站附近才渐渐热闹起来。
太和浮桥,究竟建于何时,也无从查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太和老大桥没建成之前,这座浮桥发挥了南北通行的重要作用,为当地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太和浮桥,见证了那段历史岁月,也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它也永远留在太和人的记忆中……
(图片:网络、与太和浮桥无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