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融媒体中心
国庆中秋假期,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波光与时光的交叠中,一群群游客慕名而来。人们沿着扶梯缓缓沉入江心,在长江水下33米处,与千年水文石刻静静对望,完成一场无声而震撼的文明对话。
江水之上,秋光潋滟;江水之下,墨痕如诗。白鹤梁题刻静静卧在长江之心,如一卷沉入水下的史书,被岁月与江水共同守护。走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游客沿着长达90米的隧道扶梯缓步而下,如同进入一个清凉而幽深的梦境。当光线渐暗、水意渐浓,他们知道,一场跨越千年的见面即将开始。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人流如织。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水下参观廊道,游客纷纷驻足于圆形观察窗前。那些镌刻于石梁上的文字,如同时间的印记,隔着玻璃与当代的目光交汇。有人俯身贴近,专注寻找唐代石鱼的踪影;有人凝神静望,仿佛能听见凿石留字的回响。水波在窗外荡漾,光线柔软摇曳,石刻上的笔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流水中轻轻呼吸。
“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呼吸。那些石上的文字,不只是记录,更像是一封封从时光深处寄来的信。我们虽不能亲手抚摸,却能与古人隔水相望、隔空对话。这一趟,来得特别值。”游客秦俊意犹未尽。
游客有序排队前往水下廊道参观。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除了水下观看题刻,在博物馆特设的拓印体验区,不少游客俯身石案,亲手拓印白鹤梁题刻的复刻文字。宣纸轻覆,墨包轻拍,墨香与石韵交织,一段段江底记忆被“复印”成可携带的诗意。有孩子将拓片举起,对着光细看,仿佛捧起了一页会发光的江史。
白鹤梁题刻,记录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的水文变化,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三峡工程蓄水后,这座水下博物馆以“无压容器”方式将原址保护与展示融为一体,使千年题刻在江水中“复活”,也让长江文化在当代续写新篇。
游客拓印白鹤梁题刻。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了解,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约3000人次。
(夏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