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余江灵溪小镇,空气里飘着麦芽糖的清甜,也裹着非遗与假期碰撞的热闹。在区文广新旅局组织下,鹰潭市文化导师、余江吹糖非遗传承人杨志,带着师傅杨鹏程的嘱托支起了糖锅——这场零门槛的非遗体验自10月1日开启后,便迅速成为小镇的“甜香焦点”,让游客们亲手触摸到了余江吹糖的温度,更让“中国甜”的滋味在互动中传递。

杨鹏程老师傅虽未全程守在糖锅旁,却将传统铜锅熬糖的诀窍尽数教给了杨志。只见杨志舀起熬得透亮的麦芽糖,先在掌心揉成光滑的小团,指尖轻轻一旋便捏出小窝,接着用细竹管对准窝口打孔,拇指与食指仔细捏紧糖边防止漏气,再稍一拉伸调整形状,最后对着竹管缓缓吹气,糖坯便像被施了魔法般鼓胀起来,转眼变成蹦跳的小兔、展翅的蝴蝶。每一个动作都浸着老手艺的沉淀,每一次吹气都让糖艺有了鲜活的模样。

“来,小朋友,你试试揉这个糖团,要轻轻的,别把它揉裂了。”杨志一边演示,一边把温热的糖坯递到来自抚州的小朋友林浩手中。林浩学着杨志的样子,笨拙地揉团、打孔,虽捏边时漏了几次气,却在杨志的手把手指导下,成功吹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灯泡。“我自己做的糖灯泡,像真的会发光一样!”林浩举着糖艺,兴奋地蹦了起来。孩子的笑声与糖的甜香交织,那枚琥珀色的糖灯泡,仿佛真的透着暖光,成了小镇假期里最动人的点缀。
除了让孩子们亲手体验揉、捏、吹的全过程,杨志还带来了“卫生新玩法”——准备了食品级吹气管,无需用嘴直接接触糖坯,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核心步骤,又打消了家长们对卫生的顾虑。“以前总担心孩子直接吹不卫生,现在有了这个管子,放心让他玩!”一位陪着孩子体验的妈妈说。这样的创新,让老非遗在当下有了更贴心的打开方式,也让传承少了一份阻碍,多了一份亲近。

人群中,从浙江赶回来的余江商户陈女士,正举着手机记录下女儿吹气时鼓着腮帮的模样。“我小时候路过吹糖摊,只能攥着零花钱远远站着看,连糖坯的温度都摸不到。”陈女士笑着说,如今自己不仅能陪女儿一起揉糖团,还在杨志的指导下,亲手吹了一个小小的糖苹果,“现在不光孩子能沉浸式玩,我们这些‘大朋友’也能补上童年的遗憾,这才是非遗该有的活力啊!”她女儿手中那只略显粗糙的糖蝴蝶,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像一枚小小的文化印章,印在了孩子的心里,也印在了每一个重拾童年记忆的成年人心中。
截至10月2日,杨志的糖锅前就始终排着长队,不少游客特意为这口“中国甜”而来,甚至直言要把余江非遗手艺带回家。揉团、打孔、捏边、拉伸、吹气——这一个个简单却充满巧思的动作,让余江吹糖从书本里的“非遗名词”,变成了游客掌心可触、舌尖可尝的真实体验。当孩子们带着自己做的糖艺奔跑,当外地游客打听着“余江还有哪些非遗”,这场才开启两天的零门槛传承课,早已超越了“体验”本身。它用最甜的方式,让非遗走出了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让“中国甜”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递——每一口甜,都藏着对传统的敬意;每一次吹塑,都是在把这份属于中国的甜,轻轻吹向千万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