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邺都,体验千年历史文脉
金秋欢庆,自10月1日起,以“足韵燃邯城·旅发启新章”为主题的“青春十一 文旅共赏——2025年国庆系列活动”进入高潮阶段,此举将全面激活邯郸各地文旅消费新动能。
活力临漳,千年邺都。作为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邯郸市分会场暨第八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之一的临漳县,正以鲜活的姿态,将“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文化底蕴与创新的文旅模式相融合,全力打造全国北朝文化旅游首选地,推动“邺城文旅”持续火爆出圈。
国庆假期首日,记者走进临漳县,感受当地文旅消费场景中处处洋溢的热闹与生机。
画笔绘邺都,一纸重现六朝城
10月1日上午,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魅力的邺城博物馆迎来假期首批游客。“邺城研学团队”的30余名学子迈着整齐的步伐,带着期盼的眼神走进这座古朴庄重、宏伟大气的汉代建筑风格的博物馆。在这里,他们将用画笔“复原”邺都古城。
博物馆内的“邺城复原沙盘”展厅里,沙盘清晰呈现出邺城“中国古代都城活化石”的风貌:“中轴对称、分区明确”的布局精髓一目了然,铜雀台、朱明门等标志性建筑的位置精准标注。
学子们围拢在沙盘外围,仔细聆听老师讲解邺城的城市格局、中轴对称的布局和商业文化与历史变迁。随后,他们拿起画笔,对照沙盘将古城轮廓、核心建筑落于纸上,在勾勒线条的过程中,感受古代都城规划的高超智慧。
“这里是中轴线,这里是铜雀台,得先把重要的部分标注出来。”临漳六朝园小学四年级学生孔申溪,踮着脚站在比自己还高的画架旁,拿着透明的长尺,认真地在画纸上比划着古城的比例,用自己的视角画着对古都城池的理解与敬畏。
年仅15岁的牛江涵,在画纸上用清晰线条划分出宫城、中轴线、街道、坊市的区域,古城规划逻辑跃然纸上,“听老师讲解,再亲手画出来,我更清楚古代家乡的样貌了。”
该研学团队负责人李爽说,通过讲解历史,孩子们用画笔复原邺都古城是将历史内化于心的过程,每一笔都带着对历史的探索,让冰冷的沙盘变成能触摸、能感知的“历史课堂”。
邺都长歌,一剧重演千年史诗
《邺都长歌》演出现场。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范文平 摄
作为中国首个以曹魏邺城文化为核心的大型史诗级沉浸式演艺,《邺都长歌》通过“西门豹治邺”“曹操建城”“建安风骨”“佛光东传”四幕史诗场景,让观众在60分钟内跨越千年历史长河,沉浸式感受邺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10岁的张茗洋和妈妈杨女士特地在假期第一天来到临漳邺都幻境秀演城观看这场演出。“360°旋转的座席、升降舞台、艺术灯光搭配舞美场景等,仿佛让我们亲历了官渡之战的硝烟弥漫,登上铜雀台与曹操一起咏志抒情。”杨女士说,自己像跨越千年来到古都邺城,与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场演出采用全球顶尖的360°全景幻影全息剧场,裸眼3D、水雾气爆等特效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坐在第二排的张茗洋被舞台的水雾溅得满身都是,她惊叹地拍着手说“太震撼了”。演出结束后,这名小观众动情地说:“现在想起课本里的曹操,感觉更亲切,好像真认识这个人一样。”
游客孙超是邯郸人,但常年在石家庄工作。他听家乡人推荐《邺都长歌》很好看,这次回乡特地带家人来感受。他说,“这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视听演出,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演技,把故事和人物都演活了。观看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踏入这里,就仿佛进入了历史的平行宇宙。”大邺文化邺都幻境秀演城营销部负责人杨军锋说,《邺都长歌》将前沿数字科技与实景演绎完美融合,还原千年前的邺城盛景。同时,这里还推出“邺城卫士”甲胄巡游、三国主题市集、国庆主题灯光秀、杂技表演、IP打卡等主题活动,让游客多角度感受邺都文化。
科技VR,一镜带你入中轴
在邺城考古博物馆推出的《天地中轴·探寻源点》元宇宙大空间体验馆,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该项目融合国内领先的VR大空间技术,1:1高精度还原邺城中轴线景观。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行走”于虚拟古城中,直观感受曹魏邺城规划建设的智慧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游客陈先生是河南人,他通过35分钟的沉浸式穿越之旅,仿佛置身于古代邺城中,“在体验中,曹操就站在我面前,讲解邺城的肇始与发展,我还能体验骑马逛邺城。在虚拟场景中,我站在飞石上俯瞰邺城的繁华变迁,感知到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宏伟和博大。”
“能看清曹操长袍上的纹路,太真实了!”来自邯郸主城区的小游客佳佳,跟着爸爸妈妈来这里体验。“戴着VR眼镜,不仅能看到商铺,还能听到商贩的吆喝声,触摸商铺的布帘,站在飞石上,耳边的风声、马蹄声,仿佛带着尘土气息。”
该体验馆运营管理人员胡亚恒说,自9月底正式开馆以来,每天都能接待三四十位游客前来体验。该项目利用VR大空间定位、虚拟现实等先进数字技术,还原了公元220年邺城的中轴大街,游客可“亲历”官渡之战点燃烽火,参与邺城三台建造,见证中轴传承,每一帧都是可触碰的文明史诗。
破土“古董”,一件会说话的“历史碎片”
10月1日下午,在邺城考古及北朝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一场热闹的模拟考古活动正在进行。
在模拟考古挖掘区,“邺城研学团队”的学生们头戴遮阳帽,围聚在探方旁,全神贯注地聆听专业人员讲解考古地层学知识,仔细观摩挖掘操作要点。随后,学生们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进行模拟挖掘,在一铲一土之中,感受考古工作的严谨,以及探索未知的乐趣。
5岁的史余辉还没有洛阳铲高,却模仿老师将铲头垂直对准目标,双手握紧木杆,用力带动手臂向下按压,让铲头切入地层。当他用小手扒开泥土时,突然碰到硬邦邦的东西,擦掉土看见带着花纹的陶片,眼睛一下子亮起来,举着陶片蹦着喊“我挖到古代的宝贝啦”,觉得自己像个超厉害的小考古学家。
五年级学生高浩哲,拿着金属探测仪,像牵着“会报警的寻宝犬”在地上慢慢扫,一靠近藏着“古董”的地方就“滴滴滴”叫起来,像是在说,“这里有好东西,快挖快挖”!
临漳县文广旅局建安文学馆馆长蔡素梅介绍,像这样的研学活动打破传统课堂界限,通过探究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考古挖掘与文物拓印等实践项目,不仅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们对北朝文化与考古事业的强烈兴趣,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新鲜的青春活力。
“十一”假期,临漳县以科技为笔,绘就千年穿越画卷;以体验为桥,连接古今生活肌理;以全景为卷,串起北朝文化脉络。在这里,游客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在光影与互动间,将邺城故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鲜活记忆。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圆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