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的走向,就是财富的流向。
又一波国庆黄金周开启了,出国游成了很多国人的新选择。
今年以来,俄罗斯旅游的热度持续上升,除了首都莫斯科,有一个海滨小城也吸引了国人的注意力。
它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一般叫它海参崴。
现在的海参崴,不仅吸引国人前往旅游,还吸引不少东亚国家前往投资和合作,吸金能力让整个远东都为之震撼。
最近,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不在莫斯科待着了,而是出现在了海参崴,普京每年都会往海参崴跑上一两趟,足以看出俄国对海参崴的重视。
巨额的资本和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这座小城汇集。
海参崴到底有什么魅力,成了财富的新流向?
实际上,一提到海参崴的名字,有不少人就会扼腕痛惜。
因为海参崴的历史太沉痛了,从它现在的风土人情中,你完全找不出它曾经是中国领土的任何痕迹。
160年以前,霸道的俄国欺负衰败的清政府,轻轻松松拿走了海参崴这块地。
紧接着,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就倒了大霉。
苏联一心想“去中国化”,首先把城市的满文名字换成了俄文名字,然后把这块土地上的人和物基本上全换了,就像耕田一样全翻了一遍,不留一点余地。
所以这里几乎没有会讲中国话的人了,也没有古老的中式建筑了。
本以为靠着“东方旧金山”的愿景,海参崴可以带着全新的面貌,成为一个先进的城市。
可惜的是,前苏联为了国家安全,把它建设成了残酷的军事基地,并且实施封锁管制。
1959年到1999年,它消失了整整40年。
直到苏联解体,海参崴终于被放了出来。
但是以前,俄罗斯的重心一直在欧洲,对这个远东小城一直不上心。
同一时期的港口城市,比如中国香港、新加坡都在专心搞经济,借助全球贸易增长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物流和制造中心。
而海参崴却长期被俄罗斯忽视,经济停滞不前,像一只沉睡的“老虎”。
海参崴的市徽主体就是一只金色的大老虎,寓意着重新出发的力量和勇气。
尽管唤醒这只“老虎”困难重重,但普京想把它打造成远东“心脏”的决心不会变。
如今,海参崴的港口有24小时工作不间断的破冰船随时待命,巨型塔吊昼夜不息地装卸着来自东亚的集装箱,满载货物的火车从这里频繁地通往欧洲。
一切迹象,都在表明海参崴的繁荣已经到来。
海参崴地处亚欧大陆东北部、阿穆尔半岛南端,三面环海,拥有天然形成的优越良港,极大地方便了船只停靠与避风。
俄罗斯其他地区的港口,一年四季都会被西伯利亚的严寒冰冻着,而海参崴的港口只有冬季才会结冰,并且拥有先进的破冰船,不会让船只被冰面阻碍。
海参崴连接着东亚各国,处于极佳的地理位置,像极了曾经也是小渔村的深圳。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我国东北的商品从海参崴出海到国内,能少走很多弯路,省时又省钱。
同时,像日本和韩国这样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又急切地需要近距离的供给。
海参崴自然就成了东亚各国利益的交汇点。
实际上,海参崴的发展最大的推手还是俄国政府。
我们知道,以前俄罗斯的强大是因为跟着西欧混,什么都跟西欧学,就连跟首都直线距离6200公里的海参崴,到处都是学来的欧式建筑。
可是,现在西欧和俄罗斯闹掰了,两人玩不到一起了。
俄罗斯才想起它还有远东这么个大儿子,人烟稀少的远东占据了俄罗斯一半的国土面积,扩大亚洲市场已经是当务之急的事了。
于是,被冷落已久的海参崴重新得到了恩宠,海参崴的价值从“可选”变成了“必选”。
俄罗斯的战略东移,各种红利政策都开始倾向于海参崴。
2015年,海参崴成了自由港,意味着它被赋予了经济崛起的重大使命。
2023年,海参崴成为中国东北的内贸港口,这个事件被网友戏称为“收复海参崴”。
俄罗斯愿意给中国“借道”,两国之间的关系好像又回到了苏联老大哥时期,一碗饭还要分着吃,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小弟了。
停靠在港口的核动力破冰船不容小觑,俄罗斯真的下血本了。
以前,海参崴锁着门不让外国人进来,尤其是中国人。现在,中国人只要想来,电子签证最快一天就能完成审批。
为了发展这个自由港,普京总统亲自给海参崴送电,他下了2025年必须完成电网升级的死命令。
除此以外,远东地区对投资者也特别友好,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叠加。
据了解,2027年起,远东地区将进一步减免税收,企业所得税甚至可以做到完全免税,外资审批流程也大幅简化。
这一切的核心,正是为了打造远东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总的来说,地理优势、市场需求和政策驱动三者合力,把俄罗斯一半的财富都吸引了过来。
海参崴的崛起,既是地缘政治变局下的必然,也是一场关于时间和耐心的豪赌。
因为说实话,这个坐落在山丘之上“小渔村”,实在是太小太老了。
整座城市,从东到西,不堵车的情况下,3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次穿越。
走在海参崴的街头,你会发现大多数的建筑还是20世纪苏联的风格,大街上行驶的大多数汽车居然都是二手老爷车,道路狭窄得天天堵车。
更要命的是,它居然只有60万人口。
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中国东部的一个县级市,比如义乌的户籍人口约190万,却被押上了俄罗斯整个太平洋沿岸的命运。
人口不足,基建落后,它和俄罗斯其他大城市也不怎么来往,更别提需要坐上六天六夜火车才能抵达的首都莫斯科。
离首都太远,也是它的弊端,它就只能靠自己努力了。
所以,它和中国香港、深圳的模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至少深圳和内地的连接是很密切的。
另外,它在科技创新以及金融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及香港和深圳,本土文化却更加倾向于享乐主义。
去过海参崴旅游的人都知道,本地人只会俄语,英语和中文在这里行不通,沟通全靠手势比画。
他们不会为了招揽更多的游客,去做多国语言的广告牌和指示牌,也不会给游客友好的微笑服务,反而是到点就下班,享受午夜啤酒的狂欢。
现在,俄罗斯举半国之力,投钱、拉人、翻新基建,不遗余力地扶持它,把整个远东的地区最好的资源都给它了。
很明显,财富的流入会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更多的人,但是能否将“奋斗文化”成功植入当地,这个很难说。
海参崴曾经错过了一次经济腾飞的机会,如今是被时代推上了远东中心的舞台,以后能否保持或者登上更大的舞台犹未可知。
它不仅要弥补失去的40年,还要在历史遗留的短板中杀出一条血路。
俄罗斯的这场押注,看上去依然是一场豪赌,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结果。
—END—
参考资料:
1.国家地理中文网 《九大关键词读懂“收复海参崴”》
2.百度百科词条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3.澎湃新闻 《普京万字演讲:要在我们广袤的远东领土上发展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
作者:金句
编辑: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