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没错,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济南。
1930年,31岁的老舍带着对文学的赤诚,从北平南下济南。而如今,秋天的风又一次吹过齐鲁大地,给校园梧桐刷上浅黄滤镜,行李箱的滚轮咕噜咕噜地压过发亮的石板路——又一届年轻人,拉着行李箱就来打卡了。
这个开学季和双节假期,我们不妨跟着老舍的文字,走进他称为“第二故乡”的济南。从校园出发,穿越百年时空,解锁老舍同款济南,和那段深藏在老街老巷里的城市记忆。
济南人物——老舍
1930年,31岁的老舍受齐鲁大学之聘,携家眷从北平南下,来到济南担任文学院教授。彼时的他,已凭借《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在文坛崭露头角,而济南这座“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古城,不仅成了他生活近四年的“第二故乡”,更成了他文学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济南对老舍来说,意义非凡。
他人生道路上的辉煌篇章,正是在此处徐徐展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兼具幽默讽刺与人文关怀,语言通俗鲜活,充满生活气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济南居住期间,他写下《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趵突泉的欣赏》等经典散文,让济南的美透过文字传遍全国。
泉城的老舍印记
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齐大在济南的南关外,空气自然比城里的新鲜,这已得到成个公园的最要条件。花木多,又有了山,又有了成个公园的最要条件。”——1934年《非正式的公园》
1930年的春天,老舍从新加坡回国,在上海写完《小坡的生日》之后,就回到了北京,只在北京住了三四个月,就收到了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请,
在暑假结束前来到了济南。那时候,仅老舍一个人,住在齐鲁大学办公楼二楼的一个房间内。
那时的老舍,清瘦,梳分头,戴圆片金丝眼镜两眼炯炯有神,身着西式白色纺绸衬衫,在教室里讲课,常常妙语连出,让学生们哄堂大笑。
在齐鲁大学的日子,是老舍创作的“丰收期”。除了那些描摹济南的散文,他还完成了《猫城记》《离婚》等重要长篇小说——他曾不止一次说,《离婚》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如今,齐鲁大学旧址已成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当年老舍授课的教学楼、居住的宿舍虽历经修缮,却仍保留着旧时的风貌。漫步校园,踩着被岁月磨亮的石板路,仿佛还能看到那个穿着衬衫、戴着圆框眼镜的身影,在树荫下缓缓走过。
趵突泉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1932年《趵突泉的欣赏》
他在《趵突泉的欣赏》里写道:“泉太好了。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这么翻滚”;又念着冬天的泉景:“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后来在青岛创作、以济南为背景的《文博士》里,他又一次忍不住赞叹:“三绕两绕,他绕到了趵突泉,中国称得起地大物博,泉水太好了!”两篇文章,都脱口而出:“泉太好了。”这份对趵突泉的偏爱,藏都藏不住。
他刚到济南那年冬天,一把火将趵突泉池南边的茶棚、货棚都烧了,老舍希望借此机会把趵突泉改造成公园。现在,老舍先生的愿望早已实现,趵突泉也成为一个公园。却依然保留着“泉在城中,城在泉中”的韵味。“三股水”腾空而起,而泉边的茶摊依旧在,游客们坐在小凳上,喝着用泉水泡的茶,一如九十多年前老舍笔下的场景,仿佛时光从未走远,只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人,来感受着泉水的温柔。
老舍故居
“院子不很大,当时种满了花草,盆养的畦栽的都有,还有一颗不算小的紫丁香和一大缸荷花。院子里有一眼水井,一早一晚,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所以花儿开得很旺盛。”——《重访老舍在山东的旧居》胡絜青
老舍的故居在南新街58号,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子,大门坐东向西,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有房,当时的老舍居住在北房。北房的东边是卧室,西边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
院的西侧有一口深月两三米的井,老舍就在这里洗衣做饭,浇花。老舍拿着水桶走到井边,弯腰放下水桶,绳子“咯吱咯吱”地往下滑,打满水后,他提着水桶,脚步轻轻的,挨个儿给花草浇水,水珠落在叶子上,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小珍珠。
在1932年的夏天格外炎热,老舍却在这个盛暑里,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完成了十万多字的《离婚》。“老舍一天都没敢歇着,他抢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动手写作,头上缠着湿毛巾,肘腕子下面垫着吸墨纸,以防汗水湿透稿子。”就是在这个小院,老舍还写下了《猫城记》《牛天赐传》《柳家大院》《微神》等等。
如今,丁香花变成了石榴树,现在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外面的红彤彤的石榴,仿佛回到了老舍伏案写作的那些年。
更大的一些想象
“城在山下湖在城中。这是不是一个美女似的城市?你再看,或者说再想,那城墙假如都拆去,而在城河的岸边,杨柳阴中修上平坦的马路,这是不是个仙境?”——1932年《更大的一些想象》
在之前老舍的描述里,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湖面早被堤坝分割成一块块 “田地”,仅留下几条窄沟。东一丛莲花,西一片蒲草,土坝拦断了流水,蒲苇又遮掩了莲影,放眼望去毫无景致可言,只看见一片高高低低的水生“庄稼”。可他知道,这是座由泉水汇流而成的湖,“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藏着无限的可能。
现在的大明湖,已经把老舍的想象变为现实,湖里种着莲花,四围界以杨柳。秋天的大明湖,少了一丝夏日的燥热,多了几分宁静,还有秋风带来的凉意。日落时分,阳光斜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晚霞与倒影交相辉映,整个湖面仿佛被镶嵌了无数颗璀璨的宝石。
若老舍现在又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见泉仍清、山仍秀,城市更新,日新月异,市井烟火更添新趣,还有这几桩必做的事儿,跟您说说,第一次来济南还能玩什么?
曲水亭街
在老城石板路慢走发呆,个清晨或傍晚,抛开地图随意走,听鞋底敲在石板上的声响,看墙头探出的枝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累了就找一家街边的茶馆,喝茶拉呱晒太阳,让时间慢下来,闻着茶香混着市井气息,才懂这“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闲雅,原是刻在济南骨子里的。
千佛山
爬上山顶,在落日余晖中俯瞰整个泉城,看现代楼宇与老城风韵的交织。
护城河
济南的护城河是全国唯一一条由泉水汇流而成的河流,游船穿行在护城河之上,串联起黑虎泉、趵突泉、五龙潭,体验一把“人在画中游”。
山东博物馆
“一盏一瓷一世界,一鼎一钟一传承。”
山东博物馆是了解齐鲁文化的最佳窗口,23个展厅,40余万件。馆内藏有无数珍宝,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黑陶,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唐宋时期的书画,尤其是“亚醜钺”“鲁国大玉璧”,更是镇馆之宝。
站在文物前,终于懂了那句——这座城的厚重,不仅在街头的石板路里,更在这些跨越千年的珍宝中。
老商埠
来一场Citywalk,来开埠博物馆,玩一玩解密游戏——《经纬迷局》,和爱心斑马线合张影,选一个咖啡店,喝一杯Dirty,看阳光穿过窗户,时光仿佛在此刻放慢了脚步——老商埠的“洋气”过往,从未走远。
超然楼
怎么能不来看看济南的“镀金时刻”。等待夜幕降临,超然楼的轮廓在暗夜里渐显,当第一束灯光亮起,整座楼阁便从暗影中“活”了过来 。
硬核味道
“济南人的饭桌上,不能没有把子肉”,这是本地人的共识。
找家巷子里的老馆子,看老板从砂锅里捞出大块把子肉,油光锃亮且肥而不腻。配上浇肉汤的米饭,夹一筷子虎皮青椒、一块炸豆腐,一口下去“实实在在”。
这老济南的硬菜,藏着过日子的踏实劲儿。
“济南限定”
来黑虎泉,尝尝济南独有的泉水。岸边的免费取水点早已聚集了不少本地人,大桶小桶在石阶上排开,提溜着“泉眼”回家。
接一瓶泉水——仰头尝一口,清爽顺着喉咙漫入心底,这可是泉城独有的“限定饮品”,是跨越近百年仍未变的,老济南的灵魂。
结语
老舍在济南执教四年,于他而言,这座城不仅是 “第二故乡”,更是他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地方——他写济南的散文,比写北京的还多,每一篇都精致出众,脍炙人口,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里的“济南名片”。
难怪老舍说,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当我们循着他的足迹走过这座城,便也是在与一位真诚的写作者,共赴一场跨越时代的“济南之约”。
正如老舍所说:“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来源:趵突视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